膠囊公寓被叫停了,原因是面積低于新政中的“最小租房面積”。
北京媒體報道稱,6月26日上午,位于北京海淀區六郎莊的第二代膠囊公寓開始拆除。拆除的原因是今年5月,北京房屋租賃管理規定修改草案表明,樓房的人均使用面積應為10平方米,平房為4平方米。第二代膠囊公寓的人均使用面積只有2.2平方米,沒達到群租人均使用面積的要求。設計者黃日新陸續將租客勸離,但仍有3名租客堅持租住在此。
我就不明白了,在賣的房子可以小可以豪,為什么租房就不能量力而為選個小的呢?難道膠囊公寓拆了,蝸居的現象就不存在了?還是膠囊公寓不復存在了,說明我們的居住環境有了質的提高?
誰都想買個豪宅,最好還是邁克杰克遜那種NEVERLAND般的莊園,不僅有漂亮的房子、花園、泳池,要是可以說不定還能在里面搞個游樂園,裝個旋轉木馬,整個摩天輪,多炫啊。
誰又愿意蜷縮在膠囊公寓2平米的狹小空間內,沒有廚房、沒有衛生間,甚至連晚上翻身,都要小心翼翼免得吵醒鄰居。
但所有一切的存在,都是經濟基礎決定的:買不起房,我就租房子。租不起好房子,咱就租小一點。享受誰不愿意,關鍵要看腰包能否承受。“蝸居”出現的根源,并不是因為出現了小面積的出租房,也不是因為現在流行著一些小面積的商品住房,其根本的原因,就是那些蝸居的老百姓們太差錢了。
回想剛畢業的時候,租房在體育西,每個月一半的收入交給了房東。那時候對房中房深惡痛絕,因為一旦到用水高峰,水龍頭就變成了細水長流態勢,樓下那間房中房改建之后,光是水表就有六個。可是有時候又想想下一年,還是在居住環境上省一點。那時候要是有膠囊公寓,說不定我就搬進去了,其一它不像房中房改建會影響建筑安全,最重要的是畢竟每個月省下的真金白銀,可以為之后買房添磚加瓦。對剛剛從八人間的大學宿舍搬出來的人來說,2平米比八人間小得了多少?
又回到房價的話題上,房價是漲了又漲,既然可以規定最小租房面積,為何不給房價畫個天花板呢?再不,為了大家的幸福指數,索性再規定一下每天必須要吃幾碗飯喝幾杯水吧。
如果有一天,“最小租房面積”標準的制定者,拿著剛畢業大學生的工資過三個月,他還會認為這個標準有可行性么?或者會更加支持給這脫了韁的房價拴上一根繩子。吳旦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