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美國消費者產品安全委員會(CPSC)作出決定,將包括人造和天然纖維制造的紡織品排除在根據 《消費者產品安全促進法案(CPSIA)》所要求的含鉛檢測之外,這也意味著,今后輸往美國的大部分紡織品將無需再檢測鉛含量這個實驗項目。
“美國在政策方面的松動,并不代表美國方面的要求降低了,而是從2007年以來,中國制造商在提高產品質量方面做得更好了。”昨日,全球檢測權威機構SGS集團紡織品部亞太區技術總監蔣紅在接受 《每日經濟新聞》采訪時表示。
雖然還無法估算美國這一政策的改變將給紡織企業節省多少檢測費用,但無疑傳達了一個信號:中國制造正逐步從信任危機中走出。
“最嚴厲的消費者保護法案”
2008年8月14日,美國前任總統布什正式簽署生效消費品安全改進法案(CPSIA/HR4040)。該法令是自1972年CPSC成立以來最嚴厲的消費者保護法案。CPSIA影響著美國所有生產、進口、分銷玩具、服裝和其他兒童產品及護理品的相關行業。所有制造商應該保證其產品符合該法案的所有規定、禁令、標準或者規則。
就在該法案正式公布后一年,CPSC主席表示:該委員會通過審理數百宗檢測報告,最終認定大多數紡織品在制造過程中不會引入鉛,或導致最終產品含鉛量超過CPSIA規定的要求,因此決定將鉛含量測試這個項目從紡織產品檢測中刪除。
據蔣紅介紹,此次取消鉛含量檢測的項目包括紡織品成品中天然纖維、金屬等原材料的檢測,也取消了部分玩具輔件的檢測。“但是對于經過特殊技術處理的部分仍然要進行檢測。”即便如此,蔣紅認為,美國方面的部分豁免是在一輪嚴格要求下,紡織品企業自身規范所致。
紡織企業負擔減輕
美國方面出臺各種各樣的安全檢測標準對“中國制造”有一定不利影響,但中國仍舊是美國紡織服裝第一大進口地。統計顯示,今年1~7月,我國紡織品服裝總出口額892.3億美元,美國仍然是中國紡織品出口的主要市場。
單從浙江寧波地區來看,2008年,寧波共向美國出口玩具與服裝3000多批次,涉及金額5000多萬美元。此外,作為出口大戶的浙江湖州地區,2009年1~8月就向美國出口服裝與紡織面料共2700多批,出口金額達到8000多萬美元。
蔣紅表示,鉛檢測的常規費用為200元/組,早前,出口美國的紡織企業都要取得經過資質認證的第三方檢測機構的認證方可被美國方面接受。這也意味著,在鉛含量的測試上,每款產品至少要多花200元。
歐美方面層出不窮的安全質量標準,讓出口企業“難以承擔”。以一款出口到歐盟的塑料拖鞋為例,在進入歐盟國家之前,要在出入境檢驗檢疫局至少接受3項檢測:化學性能測試、物理性能和鞋底的耐磨性、彈性和鞋幫的拉力,每項檢測費是250元。也就是說,一款鞋至少要交出750元的檢測費,“如果一款鞋的訂單在幾千雙,那么幾乎就沒有利潤可言。”在利潤率不斷下降的紡織行業,檢測費用的增多無疑再次縮小了利潤,甚至讓企業零利潤生產。
“對于生產企業來說,這絕對是個利好消息,不僅減少了大量的檢測費用,而且增強了出口信心。”一周前就得知上述消息的浙江一紡織企業負責人李元對《每日經濟新聞》表示。據李元介紹,按照該公司去年的出口額來計算,該項檢測的取消,有望減少20萬元左右的費用。
“毛織之都”訂單大增開工率超90%
今年1~6月,素有“世界毛織之都”、“中國羊毛衫名鎮”之稱的廣東省東莞市大朗鎮毛織企業訂單數量同比增長20%,出口總額增長25%。這是近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大朗鎮政府獲得的最新數據。
據了解,東莞市大朗鎮與浙江省桐鄉市濮院鎮是我國兩大羊毛衫名鎮之一,2008年,大朗鎮規模以上毛織企業工業總產值37億元。全鎮擁有3000多家毛織企業,年毛衣銷售量達8億件,60%出口意大利、美國等80多個國家和地區。
“大朗毛織業早已率先突圍,實現逆勢發展。”大朗鎮黨委書記尹輝透露,今年上半年,大朗鎮毛織企業開工率高達90%以上,98%的企業手頭握有大量訂單,投資增長10%。
據中國毛紡織行業協會理事長彭燕麗介紹,今年上半年,毛紡全行業總產值和銷售產值增速以兩位數的速度下滑,但與今年頭兩個月下滑幅度相比已分別收窄了5.1和6.53個百分點。
數據顯示,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羊毛進口國,每年羊毛進口總量達30萬噸以上。澳大利亞是我國進口羊毛的主要基地,中國占據澳毛出口總量的2/3。整個毛紡織行業原材料大量依賴進口,外資企業原材料價格的波動幾乎可以撼動整個國內毛紡織企業的產品價格。
今年以來,受價格震蕩影響,國內紡織企業的羊毛進口量起伏不定。今年上半年,我國進口羊毛共16.64萬噸,同比增長0.79%;進口金額為7億美元,同比下降31.56%。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副會長許坤元認為,隨著毛紡加工業逐漸向中國轉移,中國已經擁有世界上絕大部分的毛紡產品和毛條加工能力,此種情況下,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顯得尤為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