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
某經銷商在商場鞋類柜臺銷售“BENTORE”牌皮鞋,產品的包裝盒上標明的生產廠家為“廣州賓度實業有限公司”,由“意大利賓度國際集團”授權監制,商標圖案為斜體“BENTORE”英文字母,在產品標價簽上的產品名稱一欄填寫的是“賓度”皮鞋。經過調查,香港頌明公司為“BENATO”及“賓度”注冊商標的所有權人,意大利賓度國際集團已向國家商標局申請注冊“BENTORE”商標,但還未通過。
爭議:
在本案的處理過程中,辦案人員之間產生了3種不同的觀點:
第一種觀點:“賓度”作為知名品牌,在消費者心中已經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力。消費者看到帶有“賓度”的價格標簽或者聽到營業員的介紹,自然而然會認為這是“賓度”商標的產品。因此應根據《商標法》第52條第1項“未經商標注冊人的許可,在同一種商品或者類似商品上使用與其注冊商標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標的”,以及《商標法實施條例》第50條第1項“在同一種或者類似商品上,將與他人注冊商標相同或者近似的標志作為商品名稱或者商品裝潢使用,誤導公眾的”的規定,認定當事人的行為構成商標侵權。第二種觀點:當事人在標價簽上使用知名品牌“賓度”標示自己的產品,易引起消費者的誤認,屬于《反不正當競爭法》第5條第4項規定的對商品質量作引人誤解的虛假表示,應按《反不正當競爭法》第21條定性處罰。第三種觀點:認為當事人在標價簽上使用“賓度”二字,極易使消費者對商品的生產者產生或者足以產生誤解,違犯了《反不正當競爭法》第9條第1款“經營者不得利用廣告或者其他方法,對商品的質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生產者、有效期限、產地等作引人誤解的虛假宣傳”的規定,應以虛假宣傳定性處罰。
解析:
筆者同意第三種意見,應按虛假宣傳定性處罰。案件的爭議焦點集中在“賓度”二字的載體即標價簽上,對這一客體的客觀準確認定,直接決定了應適用的法規類型。
商標侵權,應是直接作用于商品本身(包括其包裝物、說明書)等在內的侵權。《商標法》規定的侵權客體是指“同一種商品或者類似商品上”,標價簽作為介紹商品價格、產地等附加信息的載體,是獨立于商品本身之外的,標價簽標注“賓度”不能證明商品本身侵犯“賓度”注冊商標專用權。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消費者通常是通過商品或者商品包裝上的標注、質量標識以及標價簽、營業員的介紹等來了解、評判和選擇商品的。當事人在標價簽上標注“賓度”的行為,使消費者產生誤認和誤購,侵害了消費者享有的知悉真情、自主選擇和公平交易的權利。同時,這種行為也侵害了其他同業競爭者的利益,排擠了其他誠實經營者對市場的占有。這類行為違背誠實信用和公平正當的原則,妨礙平等競爭的意圖十分明顯。因此,適用反不正當競爭定性較為恰當。
《反不正當競爭法》中,“引人誤解”的行為有兩種明確界定,一種是“在商品上偽造或者冒用認證標志、名優標志等質量標志,偽造產地,對商品質量作引人誤解的虛假表示”(第5條第4項);另一種是“利用廣告或者其他方法,對商品的質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生產者、有效期限、產地等作引人誤解的虛假宣傳”(第9條第1款)。
虛假表示和虛假宣傳的共性是虛假,都是對商品質量作虛假表述,易引人誤解,都是違犯了《反不正當競爭法》的誠實信用原則。它們的區別是表現形式,即載體的不同:虛假表示是通過在商品本身上標注一些標記完成;而虛假宣傳是在商品外,是利用廣告或其他方法。
引人誤解的虛假宣傳,其表現方式是利用廣告或者其他方法,“其他方法”的范圍指的是廣告以外的或者利用廣告不好概括的方法。在各地的地方性法規大都做了較為詳細的規定,如《江蘇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辦法》規定:“其他方法”是指:“(一)雇傭或者伙同他人進行欺騙性的銷售誘導;(二)現場演示和說明;(三)張貼、散發或者郵寄商品說明書和其他宣傳材料;(四)利用信息載體或者集會發布信息;(五)利用大眾傳播媒介作宣傳報道。”在本案中,當事人即是利用了標價簽這一信息載體,而非在商品本身上作虛假表述。因此,適用虛假表示定性也是不恰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