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有張瑞敏砸海爾冰箱,今有羅永浩砸西門子冰箱。張瑞敏砸海爾冰箱,砸出了一個民族品牌。那羅永浩砸西門子冰箱,能砸出什么呢?
11月20日,老羅英語創始人羅永浩上演了一場“行為藝術”。羅永浩帶領一些志愿者在西門子北京總部門前,公開砸壞了音樂人左小祖咒、作家馮唐及羅永浩自己的三臺西門子冰箱。
最近,從沃爾瑪“綠色豬肉事件”到強生“雙重標準”,從“味千拉面”到“麥當勞”。一直以來,倍受中國人追捧的洋品牌,卻三番四次的傷了國人的心。為什么這些外資品牌,頻繁地在國內出現質量問題?洋品牌在國內頻現質量問題的背后,需要反思的不僅是這些外資企業,也反映出了國內存在的一些問題。首先,中國的消費者維權意識薄弱。很多人即使在產品質量上吃了啞巴虧,也是打落牙齒往肚里吞,抱著一種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態度,這種態度,只會助長一些企業的囂張氣焰。其次,主管單位監管不力。監管環境的寬松,也讓洋品牌鉆了很大的空子。國內許多行業的各種產品標準不統一、相互交叉。與國外相比較而言,國內標準的滯后,標準的差異化,都給了企業可乘之機。第三,國內相關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前段時間,強生事件沸沸揚揚,強生在國內被查出含有兩種有毒物質后,依舊未被召回,原因不僅是“雙重標準”的存在,還有中國在缺陷產品召回制度方面的空白,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當然,更大的問題還與一個企業的思想有關。羅永浩作為普通消費者,如果不到沒有辦法溝通時,或者沒有辦法得到妥善答復時,也絕不會怒砸西門子冰箱。可以說,現今一些在國內的外資企業普遍無服務意識,去年年底發生的,家樂福員工毆打消費者的事件,讓我們看到“顧客就是上帝”的時代早已過去。當個人與企業發生博弈,這種蚍蜉撼樹的較量,最后的勝利者顯而易見。一個企業所創造的社會效益,總能輕輕抹去它的過錯。企業仗著自己帶來的效益,霸權思想逐漸放大,服務意識早被拋到九霄云外。
另外,外資品牌在中國市場上的經營結構發生了本質的變化。例如外資家電品牌在中國市場上主要有前端研發、品牌構建和中間制造,以及后端的銷售等幾個經營環節。過去,外資品牌在中國只有一個利潤中心。如今變成了品牌與研發、生產制造、市場營銷三個利潤中心,而外資企業漸漸地把利潤中心,轉移到上端的品牌與研發上,而將生產制造和市場營銷環節,都進行外包或合資。這種“離岸外包”模式,讓外資企業牢牢地將利潤掌握在品牌與研發端口上,而剩下外包的生產制造與市場營銷就無人問津。企業都要保證利潤,而處在產業鏈底部的生產端,也要追求最大利潤,這種相互矛盾的經營模式,在面對日益高漲的原材料價格下,勞動成本的上升下,外包的生產制造企業,又會拿什么來保證產品的質量問題呢?
綜上所述,羅永浩砸西門子冰箱,不僅是砸毀了雙重標準,也砸醒了國人維權意識,更會砸出了一條“創新性”的維權之路。同樣,如果每個中國消費者在面對產品質量問題時,都敢于維權,都敢于掄起大錘。那么,不僅會砸掉一切問題產品,也一定能砸出越來越好的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