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付費消費,“卡”在哪?
本報記者 曾華鋒 姚雪青
核心提示
4月18日,已關門18天的中體倍力健身陽光100店依然大門緊鎖。近年來,健身卡等預付費消費卡被使用的頻率越來越高,但由于消費周期較長,且監督力量缺失,已成為消費者投訴的熱點問題。
健身店突然大門緊鎖,關門前一天仍在辦理會員卡
4月1日上午,一些會員像往常那樣,來到位于北京朝陽區光華路的中體倍力健身俱樂部陽光100店健身。不想,大門緊鎖,上貼一張“暫停營業”的告示。
“我以為是愚人節的玩笑,因為3月31日我還去健身了。”從事教育工作的會員方小姐說。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生小陳介紹,由于學校離陽光100店非常近,加上最近幾個月降價,便去辦了張1400元的年卡,“誰知道才去鍛煉了兩周,就趕上了停業”。
該店工作人員姜春梅說:“3月31日上班時我還幫會員辦卡,我不知道第二天關門,不會那么缺德……”
據陽光100大樓的保安介紹,4月1日,現場最多的時候聚集了近百名會員,“為了防止情緒激動的會員硬闖進去,我們幾個只能在大門口看著”。
“店門是物業公司或者開發商鎖的,門上的‘暫停營業’也不是我們張貼的。”4月14日,中體倍力健身陽光100店負責人何經理對記者說,“我們之前欠了物業八九萬元水費,3月31日我與開發商溝通,希望能夠延遲交付。但是,在31日我們正常下班之后,來了一些人,把員工轟了出去,還當著員工的面把大門鎖了。”
記者致電開發商,一位工作人員說,據他了解,陽光100店欠繳物業公司熱水費、電費9萬多元,多次催繳無效,物業決定從4月1日起停止供應熱水和電,“關門的事,和開發商無關。我不在場,不知道究竟是健身店還是物業方面鎖了門”。
記者隨即致電物業公司,前臺接待人員介紹,從開發商處租賃房屋的商鋪,一般是通過開發商向物業交水電費,陽光100的水電費用確實應繳給物業,但是此事具體情況怎樣,她并不知情;另一位工作人員則說,“物業沒有那么大的權力可以鎖門。”
能否重張尚待協調,店方暫未考慮退還會費
4月8日,部分會員前往中體產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討說法。據了解,陽光100店由北京三環健身有限公司投資,是中體倍力健身俱樂部有限公司的加盟店。
中體倍力公司答復說,陽光100店是由北京三環健身有限公司獨立投資經營的健身俱樂部,與中體倍力公司之間是標志授權使用的關系,雙方各為獨立的法人,不存在任何共同投資、代理、雇傭、承包關系。三環健身公司對陽光100店的盈虧和經營活動負有完全責任。
據了解,有會員向北京市朝陽公安分局和建外派出所報了案。警方隨即召集北京三環健身有限公司、中體倍力公司、開發商、物業等方面談話。14日上午,陽光100店大門暫時打開,讓會員取走私人物品。
如果無法重新開業,是否退還會員之前繳納的費用?何經理說,暫時沒有考慮這個問題,目前所有工作重點都放在恢復正常營業上面。
監管存在空白,商家“人去樓空”致消費者維權難
“不僅是健身行業,針對美容美發、洗衣洗車等其他預付費消費方面的投訴也有不少,幾乎覆蓋了現代生活的各大方面。”北京市朝陽區消費者協會投訴部主任韓衛林提醒,“預付費消費具有一定風險,消費者不應大量購買,并可以事先通過工商部門了解商家資質情況、信譽程度等。”
記者登陸中國保護消費者基金會打假工作委員會投訴舉報辦公室“315熱線”網站,發現不少消費者針對預付費消費方面的投訴。
北京市民馮女士,去年平安夜在四季青橋附近的一家洗浴會館花了1萬元購買會員卡,僅3天后這家會館就“人去樓空”了,“也沒有給我們這些會員任何的交代,就卷錢跑了!”
河南鄭州朱先生去年購買了新車之后,在當地一家店購買了100元洗車卡,僅洗了一次,第二次去時該店已搬走。朱先生只好前往另一家洗車店購買了100元洗車卡,可在洗了三次后,該店又換了新的洗車商,之前買的卡作廢。
在上海工作的劉女士,購物時發現一家美容中心;第一次體驗時,護理、按摩都很到位,就辦了張6000元的白金貴賓卡,但辦卡后再也沒享受過高質量服務,“每次去按規定先預約,卻要等半小時以上,而且一個項目結束后需再等半小時,還要忍受不斷的推銷。”
“預付費消費,是消費者和經營者之間達成的一種協議,但目前存在著監管空白。”中央財經大學應用金融系主任韓復齡認為,一方面需要工商部門把好準入關,確認什么樣資質的公司才能發放預付費消費卡;另一方面,也要建立起考察監督機制。
韓復齡建議,商家在發放預付費消費卡之前,需先將一部分資金存放在諸如工商聯、消費者協會等第三方中介機構處,如果日后商家經營不力而關門,消費者可從中得到部分補償。
遭遇預付費陷阱該如何處理?(鏈接)
北京市朝陽區消費者協會投訴部主任韓衛林介紹,如果因為經營者自身原因更換經營地址,不退款而強迫消費者去變更后的經營地點接受服務,屬于經營者違約,同時侵犯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在這種情況下,消費者提出退款要求是合情合理合法的。”
韓衛林說,如果消費者預付費后遇到服務質量差等問題,可以攜帶購買發票、憑證等,前往消費者協會、工商部門等機構尋求幫助;如果經營者因為經營失敗等“人去樓空”,屬于經營者違約,甚至涉嫌詐騙,消費者應及時向公安機關報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