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避免數據產生但尚未發布期間,發生數據泄密的事情,從本月起,國家統計局將調整數據發布時間。據悉,無論月度、季度還是年度統計數據發布時間都提前了2-3天。其中,CPI在數據生產出來后24小時內發布。
國家統計局表示,7月起提前數據發布時間,是因為社會公眾對統計信息需求越來越多,數據發布及時性也越來越高,因此更快發布。同時,也是為了盡可能地減少統計數據發布前被泄露的風險。國家統計局稱,將加強數據解讀,同時在數據發布前還嚴格核定和縮減了數據報送和交換的范圍,減少了數據從生產到發布之前的涉密人員,進一步嚴格了涉密數據報送和交換的程序。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曹建海表示,統計數據中最核心的是統計方法的科學性、數據的準確性和發布的快捷性。數據在生產出來后,發布得越快越好。如果采用舊有的方式,在數據生產出來后,還需要發言人準備幾天才能發布。從快捷性上來看新的發布方式更好。
他同時指出,任何信息的發布后都應該做好解讀并正面回應公眾的質疑。現在社會輿論對統計局數據的質疑聲很大,調整后的方式減少了發布會環節有回避媒體質疑的嫌疑。記者蔣彥鑫 李蕾
■ 焦點問答
1 盡可能減少泄露風險
問:為什么要調整統計數據發布方式?
國家統計局:之所以這樣調整,主要有三點考慮:
一是為了更快、更好地滿足社會各界對統計數據的需求。
二是為了盡可能地減少統計數據發布前被泄露的風險。一般來講,數據從生產到發布的時間越長,中間環節越多,發布前被泄露的風險越大。因此,縮短統計數據生產到發布的時間,有利于降低數據被提前泄露的風險。
三是統計制度方法改革和信息化、網絡化發展為進一步提前統計數據發布時間和改進發布方式創造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