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目種植和扎堆上市導致香蕉收購價格“一瀉千里”,終端零售市場價格居高不下則是由于流通環節層層加價、流通環節成本不斷提升所致。
來自廣西的收購商黎少萍從2003年就開始在海南收購香蕉,她告訴記者,這些年香蕉價格一直不穩定,今年她的收購價格壓到了每公斤0.12元到0.15元左右,也很難保證盈利。她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她在農戶手中收購后運到河南,每噸運費500元,一車33噸,運費就1萬多元,必須賣到每公斤1.7元才不虧本,但有時出手價格只能達到每公斤1.6元!八猿芜~美亭一帶現在就我一個人在發貨,其他幾個收購商都在觀望。”
?谀媳彼l市場的批發商魏先哲告訴記者,“運輸成本、人工費用、鋪面租金都上漲了不少,目前走貨走不動,大家基本上都不賣香蕉了!蔽合日苷f,鋪面租金每月漲到4500元,人工費從以前的每月四五百元漲到一千多元,從澄邁進貨運費以前是一車100至200元,現在翻了一倍。
縮小差距需“有形之手”發力
業內人士認為,破解產銷地農產品價格懸殊的“怪象”,還需“有形之手”果斷發力,大力推廣訂單農業,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縮短流通鏈條。
海南省香蕉研究所所長甘東泉說,目前農產品市場經營體系還很不健全,一些中小種植戶對于價格波動異常敏感。這次香蕉滯銷事件讓一些中小種植戶出現心理恐慌,在價格下跌之初開始互相壓價,這就讓收購商有機可乘,趁機打壓收購價。此外,受乙烯利催熟事件流言余波影響,一些蕉農錯誤地判斷謠言已經結束,價格還會回到以前的價位,就惜貨出售,沒有及時把一些成熟的香蕉銷售出去。
甘東泉說,這種情況的出現,與廣大香蕉種植戶缺乏市場信息,農業組織化程度不高有很大的關系。市場信息的不對稱容易導致農民不科學種植,盲目跟風,對市場前景無法準確判斷。而較低的農業組織化程度則使得農民力量分散,無法聯合起來對抗風險。
海南省農業廳市場信息處處長張健認為,要破解滯銷問題,一方面不斷完善市場流通體制建設,減少流通環節成本,另一方面要不斷拓展銷售渠道,積極開拓中小市場,在加大力度北運的同時還要著力推動出口。另外,海南農產品產業均存在產業鏈條短、產品加工程度低、附加值不高、受市場波動影響大等突出問題,因此,有關部門應加大對農產品加工能力建設的支持力度,積極培育發展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提升海南農業產業化發展水平。
蒙緒儒坦言,種植香蕉風險較大,有“一年賺、一年賠、一年平”的說法,因此有效引導蕉農規避市場風險尤為重要。
一是政府要幫助蕉農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實時更新市場信息;蕉農也要積極地關注市場動態,主動調整種植結構,確保按照種植規律科學種植。
二是廣大蕉農要積極參與市場開發,戒除“等、靠、要”的思想,不能等著收購商上門收購。有實力的種植戶可以聯合起來組織收購商前來收購,或者自己運輸、自己銷售。
三是政府要協助農民積極推廣應用新的品種和種植技術,加強管理,不能因為市場不好就放松管理;同時還要提高農民規避市場風險的意識,提高應對風險的能力。 (記者孫志平 夏冠男 王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