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快:科技部公開2011年“三公”經費
4月14日公布的《科學技術部2011年部門預算》(以下簡稱為《預算》)顯示,科技部2011年用財政撥款支出安排的出國(境)費、車輛購置及運行費、公務接待費三項經費預算為4018.72萬元。
政府部門過高的行政成本,一直為人們所詬病。溫家寶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向“三公消費”亮劍:“三公”支出原則上“零增長”。財政部要求,中央預算部門應公開本部門“三公”經費預算。
此外,《預算》顯示,2011年科技部收支預算持平。財政撥款收入年初預算數為2,371,725.88萬元,比2010年增長18.97%,主要是國家科技計劃(專項)等經費預算增加。事業收入年初預算數為34,730.51萬元,比2010年增長0.83%。
支出方面,2011年科技部外交支出年初預算數為9,150.6萬元,比2010年增長49.34%,主要用于駐外機構、對外援助、國際組織會費、國際組織捐贈。科學技術支出年初預算數為2,410,974.58萬元,比2010年增長14.08%,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研究與開發等項目支出增加。
期待數字細化信息 “敢”公開更要“細”公開
兩部委公布"三公經費“賬單 專家稱數字不夠細化
繼審計署詳細公布本部門“三公經費”賬單后,近日,文化部、民政部等部門陸續跟進。但與審計署的“三公”賬單相比,其他部門披露的“三公”數字過于粗略。有專家認為,通過公布的籠統的數字,很難讓公眾判斷出這些支出是否合規合理。而且,迄今為止,多數中央部門尚未公布“三公經費”。
>>發布
兩張賬單“有點糙”
文化部公布,2011年“三公經費”財政撥款預算數3688.69萬元,其中因公出國(境)費1701.95萬元,公務用車購置及運行費1300.41萬元,公務接待費686.33萬元。2010年“三公經費”財政撥款決算數,合計3392.61萬元,其中因公出國(境)費1466.61萬元,公務用車購置及運行費1292.18萬元,公務接待費633.82萬元。并說明稱,此次公布的“三公經費”包括文化部本級和國家圖書館、國家博物館、中國美術館等29家直屬事業單位因公出國(境)費、車輛購置及運行費和公務接待費三項。
民政部公布,2010年“三公經費”財政撥款決算數合計1112.19萬元,其中因公出國(境)費為415.04萬元,公務用車購置及運行費為544.75萬元,公務接待費為152.4萬元。2011年“三公經費”財政撥款預算數合計1114.52萬元,其中因公出國(境)費為436.17萬元,公務用車購置及運行費為528.99萬元,公務接待費為149.36萬元。
專家認為,文化部和民政部公布的數字不夠細化,應當公開到“項”甚至“目”,讓公眾一目了然。
>>調查
九成部門尚未公布
按照國務院要求,98個中央部門須于6月底公布部門“三公經費”情況。
截至昨天,科技部、國家文物局、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學院、教育部、審計署、文化部、民政部、新聞出版總署等少數部門已公開“三公經費”,多數中央部門的賬單遲遲不見公布。
“財政部已公布中央本級‘三公經費’總數,說明中央各部門‘三公經費’數據已經確定。”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財稅學院院長陳志勇教授指出,目前已公布“三公經費”的部門僅占10%,公開步伐有待加快。
全國婦聯是給記者回復時唯一提供“三公經費”賬單的單位。2010年全國婦聯“三公經費”預算和決算均為519.76萬元。今年全國婦聯“三公經費”財政撥款預算515.82萬元,其中出國(境)費292.84萬元,車輛購置及運行費192.98萬元(較去年壓縮2%),公務接待費30萬元(“零增長”)。
而其他一些部門的答復大多是“模糊”表態,公布時間尚未明確。
國土資源部新聞宣傳處負責人表示,國土資源部肯定會公布,具體時間沒有確定,但絕不會是中央部委中最后一個;交通運輸部新聞處負責人答復,財務司正在準備,最終會公布這個數據;商務部和衛生部收到采訪函后,尚未做出回復。
>>說法
應以審計署為榜樣
審計署7月11日公布的“三公”數據,讓“公開”二字顯得更有價值:
“因公出國”花費,總數617萬元,69個組團368人次;
“公車”經費,車輛購置支出115萬元,新購轎車2輛(每輛25萬元)、小型客車1輛(每輛27萬元)、越野車1輛(每輛38萬元);實有公車206輛,平均每輛車運行維護費5.41萬元;
“公務接待”經費,涉外接待支出140萬元,接待國外來訪24個團組139人次
……
一直關注預算公開的北京憶通律師事務所律師李勁松認為,審計署公布的“三公經費”賬單堪稱一個樣本。從出國費接待費精確到“人次”、公車經費精確到具體“車輛”,一定程度上執行了國務院“細化公開內容”“公開得更詳細”的要求,加上說明,納稅人可以看懂這個賬單。
與審計署相比,目前已經公布的一些部門的“三公經費”數字,很難讓公眾判斷出這些消費是否合規合理,支出項目也沒有解釋說明。李勁松認為,“三公經費”公開的信息就應像審計署這樣,呈現更多翔實數據,讓老百姓看得明白。
一些專家表示,對公眾而言,希望看到更多部委公布翔實的“三公經費”賬單,而不要籠統地公布幾個數字了事,對拒不公開“三公經費”的地方和部門,應實行問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