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議
調適壓力:積極的心態很重要
許明智指出,我們面對壓力等消極情緒時產生的反應,很多時候是由我們的人格類型所決定的。而我們的人格類型的形成,與父母的教養方式、生長的環境、自身的價值觀等多方面因素相關。不同性格的人面對相同的壓力,做出的評價和反應是不同的。
壓力堅韌型人格的人,面對壓力時,會比較傾向用理性的方式面對并加以解決,將之視為挑戰,會適時調整自己的心態,樂觀地去排解壓力的負面作用。這種類型的人更容易成為真正的“阿爾法男”或者“阿爾法女”,成為心理強大的成功人士。
與這種類型相對,則有壓力易感型人格。具有這種人格的人神經質水平較高、比較敏感。他們情緒上比較悲觀,凡事容易往不好的一面想,遇事傾向于用情緒而非理性去解決。對于這種類型的人,更需要有意識地去調整其面對壓力時的方式和方法。
既然如此,對于壓力,我們該如何把握“適度”二字呢?
許明智指出,“度”的把握,遵循的不是中庸或者折中之道,而是需要從積極心理學的視角去建構。既然壓力是不能避免的客觀存在,那么我們能做的是在它過大時,給予適度的調適和緩解。在解決壓力的方案上,是沒有統一的標準的,也難以量化。心理學上確實給出了諸如“生活事件量表”等測試方式,幫助我們去比較自己的心理狀態是否穩妥,但壓力是否“適度”是個相對的概念,只能根據自己本人的情況去尋找一個“適度”的平衡點。
無論如何,我們都應該讓自己更積極一些。也就是說,在面對不順利、不幸這些障礙時,我們應該引導由此而生的消極情緒向積極的方向發展。
例如,當我們遭遇自己或身邊親人的不幸事件,難免會有情緒上的悲觀,甚至是認知上的歪曲,有些人會覺得天昏地暗,以偏概全地對人生做出災難性、毀滅性的解釋,沉溺在消極的情緒里難以自拔。這種時候,用積極的心態去改變這種錯誤的認知方式才是正確的選擇。只有我們對人生客觀的現實有了正確的認識,我們才能從“不幸”的痛苦壓力中解脫出來。我們才能向著積極的方向面對這些不幸,盡我們所能去理智地消解這些不幸,將不幸向著好的方向轉化。
“阿爾法男”承受的壓力很大,這可能是其短命的原因。策劃:趙潔 撰文: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