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金融穩定機制只是為希臘、愛爾蘭、葡萄牙等外圍國家設計的緊急金融援助機制。一方面面臨金融困境并尋求歐洲金融穩定機制救助的國家可以退出,另一方面借貸成本很高的國家可以不充當擔保人。因此,其本質是以德法為首的核心國家,向外圍國家的財政轉移支付。類似的救助機制越多,德法兩國的政治阻力就越大,歐元的前景就越危險。
近期,美國金融家索羅斯等人提出發行歐洲共同債券的主張,歐盟也成立兩個工作小組進行研究,但遭到德法兩國的強烈反對,認為這將損害并透支德法兩國的信用。歐洲政策研究中心則提出了兩個新的方案:一是將歐洲金融穩定機制轉為歐洲貨幣基金(EMF),就是將其注冊為一個特殊的信用機構,在緊急情況下可從歐洲央行籌集資金。二是建議歐洲央行采取量化寬松政策。對于能從中獲益的國家,需經歐洲委員會和歐洲央行的批準才能發債。其本質,都是歐洲債務的貨幣化。
或進一步引發全球主權債務危機
歐債危機已不是簡單的流動性問題,而是中短期因素相互交織的償債能力問題。
歐債危機既有人口老齡化、世界發達經濟體缺乏內在經濟增長動力等客觀因素,也有高福利、歐元區貨幣和財政制度不協調等體制機制因素,還有為應對美國金融危機將私人債務轉為主權債務、過度利用財政政策刺激經濟、歐元區部分經濟體過度升值等短期政策因素。當前的應對措施也加劇了歐洲短期波動。其中,希臘、葡萄牙和愛爾蘭已陷入經濟負增長,面臨著高失業率和經常賬戶入不敷出,民眾抗議和政治沖突不斷,特別是希臘已構成事實上違約,這些外圍國家最終走向債務重組的可能性較大。
身陷債務危機的歐洲國家能否戰勝危機,在于能否走出一條不依賴財政和貨幣等需求刺激,甚至在一定需求緊縮的環境下,借助制度變革和生產率提高的 “類德國模式”的增長之路。在全球經濟缺乏明確的經濟增長點和強勁需求的環境中,這條痛苦的增長道路能否堅持并取得成效,仍有待實踐檢驗。
歐洲需要借助金融市場的壓力,推動歐洲政治和財政的統一進程,推動歐洲必要的財政整頓、制度變革和經濟結構調整,同時也為部分國家未來必要的債務重組,提供市場條件。但這又會進一步惡化歐洲國家的外部融資條件,帶來社會問題乃至政治壓力,面臨新經濟增長模式風險等問題。因此,短期內,歐洲又需要借助必要的金融和社會政策,安撫缺乏耐性的金融市場和易受傷害的民眾。歐洲當前的各類救助計劃,本質上都是“國家間轉移支付”和“赤字貨幣化”,都是權宜之計,但又是必需的。
全球主權債務危機才剛剛開始。未來一兩年年內,在局面穩定下來之前,歐洲的經濟、金融甚至社會狀況可能會更糟糕。歐洲邊緣國家的債務重組、核心國家的流動性救助,廣泛的財政整頓、建立歐元區必要的金融穩定和財政轉移機制、更加有效的社會管理等,都是必要的。歐債危機的傳導,有可能進一步引發全球主權債務危機,是全球金融和經濟體系近期所面臨的最大風險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