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三:中國稅收負擔全球第二嗎?
回應:以國際標準“宏觀稅負”衡量,我國稅負并不高
據張斌介紹,目前國內研究者將中國宏觀稅負指標分為大中小三種統計口徑來衡量:小口徑的宏觀稅負,即稅收收入占GDP的比重。2009年,中國稅收收入59521.59億,按照2009年GDP最終核實數340903億元計算,小口徑宏觀稅負為17.46%。中口徑的宏觀稅負,指一般預算收入,即通常所說的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2009年,中國財政收入為68518.30億元,占GDP的比重為20.1%。大口徑的宏觀稅負,指全部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除一般預算收入外,還包括政府性基金收入(包括土地出讓收入)、社會保險基金繳費收入、納入財政專戶管理的預算外資金收入、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等。根據公開發布的統計數據計算,2009年,后四項收入分別為18335.04億元、12780億元、6414.65億元、988.7億元(包括電信企業重組專項資本收益600億元),加上財政收入,全部政府收入合計約為107036.7億元,大口徑宏觀稅負約為31.4%。
國際上統計宏觀稅負有兩種口徑,一個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統計,中國與之相近的指標是“稅收收入+社會保險繳費收入”占GDP比重。另一個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界定,政府收入包括四類:稅收、強制性社會保障繳款、贈與、其他收入,中國與此相近的指標是大口徑宏觀稅負。
按照OECD統計口徑計算,2007年美國、日本、德國、法國宏觀稅負分別為27.9%、28.3%、36.0%、43.5%。按此標準,2009年我國宏觀稅負為21.7%,比上述國家均低。
根據IMF統計口徑計算,2007年,發達國家全部政府收入占GDP比重的平均值為45.28%,發展中國家全部政府收入占GDP比重平均值為35.6%。按照該標準,2009年中國大口徑宏觀稅負約為31.4%,低于發達國家及發展中國家平均水平。
朱青說,根據最近數據統計,2010年我國宏觀稅負(與OECD統計口徑相近)約為21.9%,與OECD統計的30個成員國2008年平均宏觀稅負34.8%相比,低了近13個百分點。所以,從宏觀稅負指標上看,我國與發達國家相比宏觀稅負確實不高。
可見,無論采用哪種方式比較,中國稅負水平不可能排在世界前列。
焦點四:稅負高低決定了“痛苦”程度嗎?
回應:不應糾纏于稅負高低,更應關注財政支出結構是否合理
張斌認為,除了統計口徑的差異外,每個國家有不同的國情,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稅負是重還是輕,不能做簡單的國際對比。目前沒有足夠的依據做出判斷,究竟多高的稅負水平是合適的。比如,有些北歐國家,宏觀稅負達到50%,但由于高福利,民眾對高稅負并沒有太多意見。
一些人之所以感覺稅負較重,可能有三個方面原因:一是現階段非稅收入比重較高,政府收入的形式有待進一步規范;二是稅負分布不均衡,中小企業和中低收入階層的稅負相對較重;三是政府預算的透明度較低,財政支出的結構和效益與公眾希望的理想狀態還有距離。“宏觀稅負關鍵不在于收多少,而在于預算制度的完善和財政支出結構的改善。”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金融學教授趙欣舸分析:“我們的稅制結構有不合理的地方。一般而言,國際上的稅制都是累進制,如果多得,多得部分將多收稅。可我們不同,只要達到某一條杠,就是一個稅級,就得按這個稅級交錢。這可能導致你的收入高出幾塊錢就得多交幾個百分點的稅。”
朱青介紹,老百姓一般是從教育、醫療、養老等政府民生支出中直接感受增加的受益,其從政府的國防、經濟建設、行政管理等項支出中的受益則不容易感受到。因此,“當一國財政的民生支出規模較小時,老百姓往往覺得沒有在政府的用稅過程中直接受益,會感到稅負較重。這在客觀上要求政府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同時,不斷完善財政支出結構,提高稅收的使用效率,使稅款最大程度地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人民日報稱“中國稅負世界第二”說法不實
2011-09-19 10:11 人民日報
贊助商鏈接
網友評論
已有10人評論,點擊查看
新 聞
推薦排行熱點
- 1芮成鋼提問駱家輝:坐經濟艙提醒“美國欠中國
- 2全球競爭力排名中國第26 瑞士居首美國第5
- 3單身男夢中情人:十大美女富豪
- 42011中國企業500強發布:中石化領跑 中石油緊
- 5全國6000萬人明起免繳個人所得稅
- 6社保卡將兼具社會保障和銀行服務功能
- 7北京住房公積金推電子對賬單服務 手機可查詢
- 8“京十條”促漲薪 首提最低工資調整掛鉤收入
- 9民政部擬規定慈善款物撥付30天內公布去向
- 10外交部:三公經費涉及國家機密 今年不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