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錢日趨瘋狂,風險與日俱增
業內分析人士稱,資本注定是逐利而為的。看似高收益、高回報的民間借貸刺激著市場中的錢流瘋狂涌入。各類借貸機構、財務公司、擔保公司,甚至房產中介以及有閑錢的個人都趨之若鶩,面對旺盛的融資需求,一些借貸機構坐地起價,風險的種子也就此埋下。
高收益必然伴隨著高風險,明知道高利貸的風險是非常大的,為什么還愿意縱身躍入其中呢?中山大學嶺南學院金融系主任陸軍說,民間借貸與銀行借貸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套利空間,吸引著巨大的民間資本涌入其中。據了解,2008年,民間借貸的利息一般是銀行利率的2~3倍,還相對趨于合理化。而到了2011年,融資難導致民間借貸利率飆升至瘋狂的地步,年利率在本金50%以上的已經是非常普遍的現象。
楊昊告訴記者,當資金周轉困難的時候,他通過高利貸借錢,而一旦渡過難關手中有閑錢的時候,他又會做莊家,把錢高息借給其他人。“我身邊的人都這樣,現在最好的投資渠道就是放貸。”楊昊說。
記者發現,近年來,民間借貸開始由沿海發達地區向內地進軍并形成規模化、產業化,甚至衍生出了類似傳銷性質的借貸產業鏈。比較典型的江蘇泗洪縣全民放高利貸,一個貧困縣因民間借貸出現了寶馬汽車遍街跑的怪象。
前不久,國務院副總理王岐山要求,要嚴打非法金融活動,重點是社會非法集資和市場金融傳銷,切實維護金融市場秩序,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的底線。業內專家稱,長期以來中小企業貸款難一直未得到有效的解決。頻發的高利貸事件已經引起中央高層重視,民間借貸的主體很多是普通民眾,由此產生金融系統的風險蔓延后果嚴重,但若此時開始清查高利貸,資金鏈斷裂將會造成嚴重的經濟震蕩。專家呼吁,國家應該采取有效的措施,引導規范金融市場的發展。
民間借貸亟待引導和規范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孫立堅認為,現在是“錢荒”與“錢流”并存的時代。一方面,實體經濟的發展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但是緊縮貨幣政策下,廣大中小企業面臨融資難;另一方面,體量巨大的民間資本正在尋求出路。據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與高和資本聯合發布的《民間資本與房地產業發展研究報告》顯示,中國民間資本的規模遠遠超出業界預計,保守估計溫州民間資本達4500億元到6000億元,山西有1萬億元,而鄂爾多斯也有2200億元。
前不久,重慶市高級人民法院出臺規定,支持出借人合理范圍內的復利要求。只要約定利率不超出人民銀行公布的同期同類貸款利率的4倍,人民法院應予以支持。另外,出借人根據約定同時主張逾期利息和違約金的情況,只要這個逾期利息、違約金之和不超過按人民銀行公布的同期同類貸款利率4倍計算出的利息,人民法院應予以支持。專家稱,這意味著對復利的計算不再是銀行等金融機構特有的權利,對普通市民也賦予了此項權利。
業內分析人士稱,在負利率以及緊縮貨幣政策下,資金供需不平衡給市場帶來了巨大的套利空間。目前,對民間借貸的監管還有待完善,規范民間借貸市場宜“疏”不宜“堵”,市場呼喚民間借貸成為民營資本重要的融資渠道。
業界專家建議,可以適當增加一些中小型借貸公司牌照,讓民間借貸監管處于陽光下,并借此積極推動金融服務機構的多元化,讓民間資本在金融領域更有作為。同時,降低民間資本興辦金融機構的門檻,賦予民間借貸一定的法律地位,并將其納入到正常的金融監管中,給民間資本一個合理的出路。
此外,還可進行不對稱加息,即只提高存款利率而不調整貸款利率,這樣可以提高銀行存款的吸引力,銀行資金池子充實了才能更好服務于企業融資需求。(《半月談》2011年第17期/記者 王凱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