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線講的便是抑制通脹與增長經濟的關系,而這或許是任何政府都需要面臨的權衡,防止短期政策對長期機制的破壞不失為需要把握的尺度。"2009年出現的放貸模式就猶如放水龍頭,放貸一定程度上演變成了任務,能不能收回來不再被考慮。"吳慶說。而在2002年-2005年銀行股份制改革和上市之前,商業銀行曾給放貸人增加了責任,放貸人必須負責將貸款收回來,而且是終身制,這一度讓放貸人不敢去放貸。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侯云春此后指出,2010年年中開始出現通脹苗頭,房地產泡沫聚集,資產價格上漲,這與2009年計劃5萬億信貸,最終投放9.6萬億有直接關系。
王遠鴻說,應對金融危機,4萬億投資+10萬億貸款使中國經濟在全球形勢低迷的狀態下迅速起暖回升,對就業、社會穩定起到了積極作用。但大力度的刺激政策,導致物價上漲的基礎流動性空前擴張。從這個意義上來說,4萬億投資和10萬億貸款是本輪通脹最直接的導火線。
吳慶表示,目前4萬億投資和10萬億貸款對通脹的影響還在繼續耗散。"一般情況下,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大概會有1年的時滯,而緊縮的貨幣政策大概會有2年的時滯。"
以改革化解通脹
應對本輪通脹,在貨幣政策上時下采用了"蓄池子"的思路。吳慶解釋,"蓄水池"就是境外資金要進來的話,人民銀行希望把這些資金放在一個池子里,而不讓其泛濫到實體經濟中去,等到這些資金需要流回境外的時候,再將其從池子里放出去。"池子"有兩種,一是央行"對沖"基礎貨幣,把流動性鎖定在自己的資產負債表上;二是提高存款準備金率,把流動性鎖定在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上。
然而,目前人民幣和美元之間的利差,加上人民幣的升值預期,無風險的收益已經讓熱錢滿意,加息政策只會讓熱錢更加踴躍地進入中國,進一步加劇通脹。有數據顯示,單央行的對沖成本就高達每年數千億元,境內其他金融機構的損失尚難估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