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好的經濟政策,由于政治支持乏力,人們不能夠參與其中,也往往因為利益關系不合理而導致政策在執行環節流產
當前蘇聯經濟學家卡馬耶夫于1977年首次在其《經濟增長的速度和質量》一書中提醒世人不要過分追求經濟增長速度和數量時,他或許未曾想到,34年后,“經濟增長質量”會在中國東北城市大連引發激烈討論,并成為關注焦點。
9月16日閉幕的第五屆夏季達沃斯,提出“關注增長質量”的深刻命題,引起了處于經濟危機陰霾下的各國廣泛思考。“目前我們所處的時刻至關重要,因為在這個時刻,可持續、可平衡的經濟增長和再就業成為重中之重。要克服全球經濟危機,需要我們發展和執行具有創新性的全球和國家戰略,從而才能夠推動新一輪的經濟增長、新一輪的綠色增長”,世界經濟論壇主席克勞斯·施瓦布的致辭意味深長。
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同樣在發言中對增長質量予以倡導,他認為,關注增長質量反映了大家對推動經濟強勁、可持續、平衡增長的共識與期待,只有繼續深化改革開放才能增強可持續發展動力。因此,“要繼續推進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改革,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漠視質量的全球經濟
像卡馬耶夫以專著形式關注增長質量一樣,上世紀中期以來,對該話題的關注不乏其人,但一直沒有引起各國決策者足夠的重視,從而未對經濟發展起到應有作用。
這些人當中就有中國西北大學經管學院院長任保平,在1999年前后做博士論文時,他開始關注經濟增長質量,數年研究后于去年初出版《以質量看待增長》一書,引起經濟學界關注。
“此次達沃斯論壇在經濟危機背景下強調增長質量,顯然是因為傳統的經濟增長路子走到盡頭了。”任保平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認為,由于此前沒有經濟危機這樣大的問題發生,各國普遍漠視質量,偶有關注也多數停留在理論層面。
即便在理論界,增長質量也并非為所有人關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的經濟學者、《華爾街日報》專欄作家Gregory Zuckerman 就表示自己并不確定何為“經濟增長質量”。
何為增長質量?卡馬耶夫將其描述為,區別于以往經濟增長概念中生產資源和生產量的增加,增長質量應包括“產品質量的提高,生產資料效率的提高,消費品的消費效果的增長”。
與增長質量相反的現象之一,是經濟上過分追求數量“有增長無發展”。1996年,一份世界銀行的報告將其歸納為幾個特點:無根的增長,即文化多樣性消失;無未來的增長,即環境基礎被破壞;無情的增長,即發展導致人們感情的淡漠。
任保平認為,各國漠視增長質量的表現不同,主要體現在經濟增長的不穩定性。以美國為例,經濟危機所顯示出的主要是經濟結構的問題,發展過快且缺乏約束的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發展嚴重失衡。
以特邀嘉賓身份出席達沃斯論壇的湯森路透中國主席史進德發表了類似看法,他認為,全球面臨的最大難題歸根結底有兩個:領導人危機、歐美政治停滯。西方國家目前最關心的問題是全球經濟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