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日,眾多游客在八達嶺長城游覽。俗話說,“不到長城非好漢”。國慶長假期間,眾多游客前往八達嶺長城景區游覽,體驗登高遠望的“好漢”情懷。 新華社發(劉德斌 攝)
10月3日,眾多游客在八達嶺長城游覽。 俗話說,“不到長城非好漢”。國慶長假期間,眾多游客前往八達嶺長城景區游覽,體驗登高遠望的“好漢”情懷。
國慶小長假,經濟大舞臺。“十一”長假臨近尾聲,各地開始陸續盤點今年國慶的“經濟賬”。
利用“黃金周”平臺,做足“假日經濟”文章,已經成為一些地方政府拉動內需、刺激消費的重要手段。全國假日辦發布的旅游信息通報顯示,截至10月5日17時,全國納入監測的119個直報景區共接待游客406.76萬人次,同比增長11.76%;門票收入20677.13萬元,同比增長12.09%。預計今年“十一”小長假,又是一個豐收的“黃金周”。
不光是旅游業,其他商業促銷也此起彼伏。房地產業抓住“金九銀十”的時機降價銷售。有些商家七天的收入抵得上平日一個月的營業額,國慶長假被稱為“黃金周”,實至名歸。
“十一”小長假,也折射出經濟生活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在旅游市場火爆的同時,我們看到了摩肩接踵的“人海景觀”;在國慶團購、網購興起的同時,我們體會到售后服務跟不上、產品質量參差不齊的煩惱;在很多城市,打車難問題凸顯,景區、賓館逢節必漲讓游客嘖有煩言……
旅游“扎堆”問題被“黃金周”放大,集中反映了帶薪休假制度不完善導致出游時間過于集中,優質新景點的開發速度難以滿足日益擴大的旅游市場需求等等。專家認為,平時帶薪休假制度如果得不到完善,勢必影響到“黃金周”的含金量。當假期經濟被接二連三的問題所侵蝕,再大的“金礦”也會被掏空。
假日經濟不是一錘子買賣。收益在假日內,但大量的功夫卻在假日之外。“小長假”撬動“大經濟”需要持久動力,需要不斷地發掘引導百姓需求,需要各行業加大假日經濟新品研發,更需要交通、餐飲、住宿、安保等配套環節的不斷完善。 (記者 任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