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內到國際,
中國企業“走出去”拓展全球市場
和許有杰一樣,張向程也慶幸著自己當初的職業選擇,他所供職的海興集團,6年前還是一個年產值僅1億元左右、在業內名不見經傳的民營企業,如今卻成長為在伊朗、印度尼西亞等5個國家擁有海外工廠的企業,產品已銷往6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產值將超10億元。
像海興這樣的企業,目前在中國已有1.3萬多家,分布在全球178個國家和地區,已遍及各行業。
根據聯合國貿發會議數據,2010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占全球當年流量的5.2%,位居全球第五,首次超過日本、英國等傳統對外投資大國。
中國有色礦業集團在贊比亞投資建設銅冶煉廠、中興通訊在巴西設工業園……目前,中國吸收外資和對外投資比例則從上世紀90年代的18∶1,上升至2010年的不到2∶1。“中國資本”正躍居為全球投資領域引人矚目的力量。
在中國企業“走出去”中獲益的,不只是中國企業,東道國也從中獲益匪淺。
海興集團利用自己的核心技術雇當地人生產。例如,在伊朗建有3條生產線,每條線有六七十人,全部都雇本地人。2008-2009年,在國際金融危機陰霾的籠罩下,在非洲投資的中國有色集團切實履行鄭重承諾,所屬的非洲企業“沒有裁減一名員工、沒有減少一分投資、沒有減少一噸產量。”
據顯示,截至2010年,中國對外投資的境外企業納稅已達117億美元,解決當地就業78萬人。
“走出去”的過程中也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在非洲,中國有色集團主動投身公益事業和基礎設施建設,累計投入公益事業約1000萬美元,投入基礎設施建設約1億美元。
我國現有的對外投資存量規模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有很大距離。在商務部副部長王超看來,在今后一段時間內,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仍會進一步發展,中國企業將會逐漸形成全球一體化的生產體系,打造完整的全球產業鏈。
聯合國貿易發展組織投資與企業司司長詹曉寧則表示,預計中國將在未來10年成為資本的凈輸出國。
從學習到參與、推動
中國改變世貿組織內“權利變化”
對10年前那場加入世貿組織最重要和最艱難議題的關稅談判,不少人還記憶猶新,用“狼來了”形容國人對初入WTO降低關稅的擔心一點也不為過。
但美的集團副總裁黃曉明卻不這么認為,他感覺到的不是“狼來了”,而是“機會來了”——10年前,美的集團的產值是100億元,去年達到了1150億元,10年增長了10倍。
美的是一個縮影。跨入WTO的大門,入世十年,中國降低關稅,取消非關稅限制,修改法律法規,積極認真履行承諾,同時充分享受權利,在更大范圍和更深程度上參與國際分工與合作,在迎接挑戰中蓬勃生長——入世以來,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從2001年的1038美元上升到2010年的4481美元,人民收入提高,生活水平顯著改善。
而對WTO而言,中國的加入同樣影響深遠。“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之后,使世貿組織真正的成為一個全球性的組織。世貿組織的規模體系幾乎在全世界都得到了認同。”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總干事坎德赫·尤姆凱拉如是表示。
在巴西駐華大使胡格內看來,中國“改變了這個組織內部的權利變化”,“中國不僅參與到日常工作中,并且還參與到多哈談判中。”他說。
10年來,中國在世貿組織中的成長有目共睹,特別是在多哈回合的談判中,中國逐漸成為其中積極的促進力量。
王超介紹說,在多邊貿易體制中,中國經歷了從學習規則,熟悉規則到掌握規則,運用規則,參與創立規則的過程,正在逐漸成為世貿組織的成熟成員。中國堅持與其他發展中國家一起,維護多邊貿易體制和國際政治經濟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
從“可可”到“巧克力”
中國道路為發展中國家提供夢想
中國入世,全球共贏。
世貿組織總干事拉米提供的一組數據可以佐證這一點。2010年,美國向中國出口價值920億美元的貨物,超過2001年出口量的4.5倍。2001年,中國從巴西進口價值為20億美元,而2010年進口價值則高達310億美元。“中國市場繁榮昌盛,世界其他地區也受益匪淺。”
尤姆凱拉來自非洲,他言語中更多地表現出對中國發展的贊嘆與羨慕。“我們也夢想成為制造業的基地”,他說,非洲也希望可以出售巧克力,而不是可可或咖啡。
從可可到巧克力,隱喻了經濟學者口中的“中國道路”——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入世十年,中國在全球生產體系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國際分工地位正在發生深刻變化。
從2001年到2010年,我國規模以上電子信息制造業收入增長近4.6倍,軟件業收入增長17倍,電信業務總量增長近7.6倍。目前,我國生產的900多種產品所占的國際市場份額居全球首位,其中不乏技術含量較高的產品。
從市場到工廠,從低端制造業到高精尖產業……中國在全球市場格局中的成長道路成為不少發展中國家的一個夢想。
“我們希望從中國的創新中學習,跟中國結成伙伴關系,在中國的熱土上投資,把可可變成巧克力……”尤姆凱拉說,這是“我們非洲的夢想”。
世界銀行副行長桑杰·帕拉丹表示,中國發展的成功經驗非常獨特,為其他發展中國家乃至整個國際社會提供了重要的借鑒。
事實上,中國在致力于自身發展的同時,也一直關注和幫助發展中國家的發展。除在世貿組織特別是多哈談判中積極為發展中國家鼓與呼之外,也積極向發展中成員提供力所能及的經濟和技術援助,承諾逐步給予與中國建交的最不發達國家95%稅目的輸華產品零關稅待遇,到2010年底,免除了44個最不發達國家238億元人民幣的債務。2011年7月,中國向世貿組織捐贈40萬美元,幫助最不發達國家申請加入,成為世界貿易組織成員。
在拉米看來,在幫助世界上最貧窮國家方面,中國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談到未來,陳德銘表示,“我們將繼續十年前那樣的勇氣和決心,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以開放促發展、以開放促改革、以開放促創新,同時,為世界經濟復蘇和穩定作出應有貢獻。”
加入世貿組織十年,中國正在新的起點上,尋求全球經濟中的新定位。張意軒 李志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