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產業“空心化”范圍擴大
周德文表示,產業空心化有三個明顯標志:第一,大量資本逃離實業;第二,大量企業外流外遷,甚至到國外發展;第三,很多企業利用實業平臺取得銀行的貸款,卻沒有專款專用,而是投資礦山、房地產等。目前產業“空心化”有擴大的趨勢,前幾年在溫州出現的從實體經濟抽調資金投資房地產、放高利貸現象,正在向內陸省份轉移。“很多傳統制造企業對實業信心不足,實業不穩,這是很值得擔心的。”
周德文介紹,溫州目前有大約36萬家中小企業,上半年20%的企業處于半停工或停工狀態,現在這一數字擴大到30%左右,如果再不施救,明年春節過后可能會有40%的中小企業停工或半停工,這種情況下談轉型更是癡人說夢。
國家統計局浙江調查總隊和浙江省統計局對全省1525家企業景氣調查結果顯示,三季度浙江省企業景氣指數為133,同比回落6 .8點,環比回落2 .6點,仍處于“較為景氣”區間。企業家信心指數小幅回落,為123 .7,分別比去年同期和今年二季度回落10.5點和4.1點,自去年四季度以來,呈逐季回落態勢。
珠三角地區小企業同樣面臨較大生存壓力。近日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聯合阿里巴巴對珠三角6個縣市的95家小企業、11家專業市場和15家當地銀行進行實地走訪,并通過網絡問卷的形式對珠三角各地2889家小企業進行網上調研的結果顯示,原材料成本的上漲導致珠三角小企業利潤出現大幅下滑,與2010年相比平均利潤減少約30%至40%,用工成本上升,經營困難加大。
另外,調查顯示,國內外訂單萎縮以及匯率等因素也在擠壓企業利潤,小企業只能消耗2009年、2010年良好經濟形勢下的積累艱難維持。72.45%的小企業預計未來6個月沒有利潤或小幅虧損,3 .29%的小企業預計未來6個月可能大幅虧損或歇業。利潤下滑已成為今年小企業最難邁過的一道坎。
防范“冬眠”企業吞噬經濟活力
《經濟參考報》記者調研后發現,這些企業在面臨眾多壓力之后,并沒有選擇直接退出行業,而是不行動、不退出、不注銷,這樣的“冬眠”企業可能會吞噬經濟的活力。
“冬眠”企業頻頻現身
經濟學家辜勝阻日前表示,中國中小企業60%至70%正面臨嚴峻的生存困境,剩下的10%是在升級,只有20%在轉型。政府主管部門根據報表說沒有出現中小企業大量倒閉現象,是因為可能存在大量“半死不活”的企業,只是沒有去管理部門注銷。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時候,大家都在‘過冬’,但有的企業‘冬眠’到現在也沒醒來。”朱政平稱,近期上海市工商聯紡織服裝商會和會員單位聯系時發現,有20%至30%的企業居然已經停工、停產或不再從事這個行業了。
上海思多客服飾有限公司董事長萬樂剛告訴記者,目前公司在上海只有一個1000多平方米倉庫,一個辦公室,再過兩年就打算轉行。此前他在浙江平湖、江蘇淮安和上海嘉定的三家服裝廠已相繼關閉,歐美50多個客戶只剩3個。
更有一些企業實質上毫無創新轉型可言,只能在資本市場變著法子圈錢。江蘇省一家上市公司上市18年來,6次更換大股東,主業先后從化纖轉為毛紡品,由毛紡品、房地產轉為生物醫藥產品,現在又將轉為煤化工產業。財經評論人士葉檀稱,像這種靠頻繁的重組圈錢的“殼公司”,很難在經營層面帶來實質性轉機,甚至許多上市公司只能靠政府的補貼勉強盈利。
復旦大學企業研究所所長張暉明告訴記者,長三角地區經濟的基本面仍是好的,只是少部分企業經營狀況出了問題。中小企業面臨生存壓力比較嚴峻,已經引起政府部門的重視,各地也出臺了不少扶持中小企業的政策,目前關鍵是把這些政策落到實處,淘汰一批,升級一批,轉型一批,留下的企業抗風險性就會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