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稅人問“收稅人”
通過@南方周末與@南方周末經濟兩個官方微博,數百名讀者也是納稅人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問題,而12位在第一線的“稅官”,給出了他們的回答。請不要視之為一次“官方回應”,這僅僅是稅務體系內外的人們,一場關于稅的誠意對話。
稅改成為兩會熱議的焦點之一,而在會場之外,第一線的稅務官員們,既是征稅人又是納稅人的他們如何看待這個話題?從3月2日開始,我們通過南方周末的官方微博,向廣大讀者征集到了數百個期望拋給“稅官”們的問題,有的尖銳,有的深刻,有的充滿奇思妙想。
經過挑選,帶著這些問題,南方周末記者采訪了十幾位分散在全國稅務一線的工作人員。請不要視之為一次“官方回應”,這僅僅是稅務體系內外的人們,一場關于稅的誠意對話。
在讀者提問中,出現次數最多的問題是我們繳納的稅到底被花到哪里去了、用在我們身上的有多少。很遺憾,這不是稅官們所能回答的。一位在微博上看過這些讀者提問的稅務工作人員為此特意對南方周末記者澄清這一點:稅收部門只負責稅款征收,如何使用是由財政部門負責的。
在采訪中,“稅官”們在很多問題上都有各自不同的看法,但在兩個方面卻具備共識:
一是,他們都認為,稅收的增長速度不應該比GDP增長速度更快,F實是,2011年全國GDP同比增長9.2%,而稅收總收入同比增長了22.6%。
二是,稅官們都不約而同地指出了一點,現行的個稅征收機制,其實只是做到了對中等及以下收入的“工薪族”們的納稅監管,那些真正的富人們,往往有辦法讓收入脫離稅收監管,這其中還包括了很多灰色、黑色收入,他們對此也無能為力。
稅收不應跑得太快
@朱子高rhing
(上海某銀行職員)GDP增長速度和稅收增長速度保持什么關系比較合適?
馬倫
(北京地稅)稅收增加本來就是經濟發展的結果之一,經濟好稅收當然多,但稅收增速不宜過快,應當與GDP增速相匹配。
趙茂盛
(新疆特克斯地稅)這些年稅收都是20%的增長,目前超過GDP增長太多了,分配比例過重。
康井平
(河北井陘縣國稅)稅收主要有三個職能:一是財政職能,二是經濟職能,三是監督職能。因此其經濟杠桿作用很大。但過于強調其財政職能,稅收就成了政府融資的工具。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理念就打了折扣。這就是為什么在全球經濟衰退的環境下,中國的企業稅收負擔卻在增加,F在國際經濟大衰退的環境下,稅收增長速度更應該低于GDP增長速度,可實際上卻高了不少。
張超
(浙江諸暨地稅)現在物價增長很快,如果稅收再迅猛增長,老百姓會有意見。我們諸暨中小型企業特別多,金融危機已經倒了一批,現在他們又到了一個很嚴峻的階段,今年企業經營可能不會有很大增長,但我們稅收的目標已經定了15%的增長,也就是說我們的稅收指標必須完成這個目標,可能還得超額完成。
@還是圖樣圖森破
(武漢學生)有時候看到某些地方高調宣傳當年稅收成績喜人、大幅增加,你怎么看待這類現象?
王巖
(廣東深圳地稅)前幾年這種宣傳比較多,作為稅務人員我感覺不安。稅收收入長期較大幅度超過GDP增幅,長期較大幅度超過居民收入增長水平,不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這說明現有的稅收政策已經不適應經濟發展了,需要進行以減負為目的的稅制改革,并改革目前以任務下達方式確定的收入任務指標。而且,這類宣傳還會引發社會負面情緒,帶來社會不穩定因素。作為普通公民,感覺國家越來越富,居民的生活越來越緊巴,十分無奈。近一兩年的宣傳報道似乎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已經比較低調了。
張超:
其實在我們浙江,政府方面一直有“藏富于民”的理念,富裕起來大家都能看到,沒必要一定要通過稅收多少來反映。以諸暨為例,我們財稅收入占GDP的比例是11%,但這個比例在有的地區高達30%。
康井平:
我相信數字的增長肯定是報表上的真實數字,但從內涵而言,也要注意到這個數字未必是當地實際的企業經營狀態的體現,其中有一定程度的過頭稅(編者注:過頭稅是指為了完成稅收任務而過分地向民間收取的做法)。盡管我們在制度上對過頭稅有嚴格限制,但在任務壓力下,過頭稅的情況不可避免。
王海春
(浙江舟山國稅)稅收大幅增加對于政府而言,意味著有更充裕的財力開展各項工作,如果能夠將增長的收入主要用于民生,那是值得高興的,這些增長的部分,只要是做到依率計征、依法征收,那也是沒有什么問題的。因而,只要是來得正、用得值,我覺得應該為這些同行辛勤工作的成果感到高興。
章勤云
(上海稅務)這也是對政績的宣傳,在其位而謀其職。當然,高調宣傳并不是必要的,關鍵看如何使用這些稅收收入。
個稅管不住有錢人?
@懶小江
(呼和浩特學生)如今社會貧富差距越來越大,政府也在通過提高個稅起征點來縮短這種差距,但我們感覺效果并不明顯。你覺得效果如何?這種方法是否確實有效?是不是應該還有輔助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