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房地產行業處于瘋狂、低迷還是復蘇狀態,銀行房貸業務量總是與房地產交易量情況成正比。但這種正比關系不一定都是好事,一旦房地產陷入危機,銀行也立馬被拉到危機邊緣。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已經留下血的教訓,數家百年老店型的國際大投行轟然倒塌。前車之鑒。一直在向華爾街學習的中國銀行業不忘保持警惕,在調控房地產市場的過程中,各家銀行同步在進行房貸承壓測試,以防患于未然。
然而,在調查采訪過程中了解到,銀行的態度很好,方法卻有待改進。“目前國有行中,除建設銀行有戰略投資者美國銀行的幫助,搭建了一套相對科學的體系外,其余都是各行自行構建。”某銀行人士表示,在他看來,背后的風險因素不容忽視。
壓力測試結果多樣
國內銀行業近期進行的壓力測試,是國際上通用的一種風險預警和處置辦法,通過測試,可以了解如果市場情況發生變化,對銀行信貸資產的安全可能帶來多大的影響。
由于此次房地產貸款壓力測試為銀監會“欽定”,使得測試規模空前。據了解,此次需要報送原始數據的銀行共30家,包括5家大型銀行、12家股份制銀行和8家房地產貸款規模較大的城商行,此外還有2家農商行和3家外資法人銀行。報送數據包括個人住房貸款、房地產開發貸款和土地儲備貸款。
具體到各銀行,將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即各分行不但要上報原始明細數據,同時還要根據總行測試模型進行測試,再將結果上報總行。
“但銀監會只下發了要求測試的指引文件,沒有提出統一測試的標準。”一位國有銀行相關人士有些納悶地向《投資者報》記者表示:“但各行都有自己的模型公式,標準不太一致。”
據了解,盡管各行測試模型不同,但基本都有輕度、中度和重度三種假設前提,最終公布的可容忍度即指重度情形下的結果。據目前已獲知的銀行數據顯示,銀行對房價下跌的可容忍度在30%~40%之間。
其中,交行率先在一季報發布會上大致公布了測試結果,房地產價格下降30%,開發貸款不良率增加1.2%,個人按揭不良率提高 0.9%。交行副行長錢文揮稱,由于交行房地產貸款占比相對較低,完全有把握消化和吸收這部分風險。
建行和工行情況較交行更樂觀,容忍度在35%。
建行人士稱,2005年以來,建行就對房地產相關貸款的客戶結構進行了調整,從原來的6000多戶精選至3000多戶。今年,客戶結構進一步收緊,一季度末比去年同期末減少了400戶房地產客戶;一季度,建行房地產貸款增速大約在4%,而同期全國房地產貸款同比新增44.3%(其中開發貸 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