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由經典課文《小蝌蚪找媽媽》改寫的《小蛆蟲找媽媽》在網上瘋傳,培訓機構建議修改現行教材。
有看過《小蛆蟲找媽媽》文圖的網友大呼過癮,覺得這大可寫進當代小學教材中,讓其成為一種新時代的教學內容。對此,記者聯系了培訓機構的相關負責人,了解校外教育工作者對《小蛆蟲找媽媽》的看法。
學大教育廣州分公司東風東校區總監趙治學認為,從生態學的角度來講,小蝌蚪和小蛆蟲都是自然界生物鏈中固有的組成部分,但有所區別的是,前者是益蟲,后者是四害之一;從改編的取材方向看來,讀者雖然能了解到蛆蟲的繁衍環境和生產過程,而無法體會語文學科本有的美化心靈的作用。這樣的文章,打破傳統的審美標準,卻與道德育人取向格格不入,不具備值得宣揚的教化功能。
廣州新東方學校泡泡少兒教育作文組主任魯瑛則認為,時代在進步,《小蛆蟲找媽媽》的出現是歷史的必然,但這篇仿寫文章并不能代表一種教學方法。“我們提倡用現代元素作為載體,不拘形式地給學生體驗創新式的學習過程。如國學詩文改編成流行歌曲,化學老師把化學式寫進歌謠……這樣的目的,為的就是改變枯燥僵化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但現代元素的運用,歸根到底還得以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人格為目標。而《小蛆蟲找媽媽》的教育目的正缺失在此。”
當代小學生語文學習,一邊是沿用十年乃至數十年不變的經典教材,一邊是隨時代變化而思維方式日新月異的“新新學子”。在魯瑛看來,這并非是不可調和的矛盾。“語文教材這些年來經過多次的修改,教材內容和思想都有了很大程度的升華,課文也開始出現大量人文和科普內容,內容五花八門,趣味性增加不少。但由于學校普遍為大班教學,班上學生人數眾多,而課程時間又是固定不變,在固有的學習壓力之下通常無法將課本的優勢凸現出來。但教師只要善于運用情景教學,多運用多媒體教學并配套使用音視頻的互動,增加學生的課堂參與度,這樣的現代教學方式大多能收到不錯的教學效果。”
在談到傳統教材改革時,趙治學提出:“教材的改革,不僅僅是把內容改得有趣就能成功,也并非多增添幾個不同版本的教材就能完事。”“為倡議新時代下的教育意義,我國早已摒棄‘十數億人同讀一本書’的舊觀念,從早些年開始,國內就逐漸出現了人教版、沿海版等多種區域版式的教材版本,我國教材改革進入起步階段。但值得注意的是,新的教材版本,其內容編排還欠缺合理性,而地方特色也不顯著。”趙治學認為,我國的教材改革還有待完善。
不少學齡兒童通過網絡也能看到《小蛆蟲找媽媽》的圖文。“有看過,很搞笑,”小學六年級學生小齊想想又補充道,“但看多了會犯惡心,現在的課文大多要背誦,要是讓我也來背這樣的文章,我寧可多背幾首唐宋古詩詞好了……”作為一名6歲孩童的家長,鄧女士認為,雖然自己長期接觸網絡語言,對于《小蛆蟲找媽媽》這樣的文字也可以理解,但作為一個母親,建議必須將這樣的讀物從孩子可接觸的事物中過濾掉。
記者還采訪了多位小學語文教師,他們普遍認為,《小蝌蚪找媽媽》內容健康,既有童話性質,又能普及科學知識,符合兒童的口味:小朋友讀起來,有趣味性、能長知識,還有美的享受。但《小蛆蟲找媽媽》純粹是惡搞,從對孩子精神污染的角度來說,它與限制級的日系漫畫并沒太大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