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文化產業網訊:中國政府6日公布了《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注重院士稱號精神激勵作用,規范院士學術兼職”,以改進和完善院士制度。
中科院學部第四屆科學道德建設委員會主任陳宜瑜院士今天在院士大會上向709名院士發出了呼吁“率先垂范,共同維護院士榮譽稱號,建設中國科技界的道德學術凈土。”
正確處理兼職問題。院士兼職必須要與本人研究專業相關,不應徒掛虛名;要執行本單位對兼職問題的有關規定;要與自身精力相適應,承諾的本職工作時間和兼職工作時間總和不超過12個月;取得的報酬要與付出的勞動相適應并依法納稅;要避免過多兼職,少數兼職過多的院士應當盡快從不合理兼職中解脫出來。
院士是某些國家所設立的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一般為終身榮譽。在中國,院士通常是指中國科學院院士或中國工程院院士。
院士(Academician)源于Academy。 Academy是古希臘傳說中的一位拯救雅典免遭劫難而犧牲的英雄。希臘人為了紀念這位智慧勇敢的英雄,建立了一個以Academy命名的幽靜園林。在建園后的916年的時間內,受到Academy智慧勇敢感動的學者,紛紛在園內講學,進行自發的學術活動。因此,其后的許多學術團體都自稱為“Academy”。1666年,法國成立了皇家科學院,到科學院工作的著名科學家首次被稱為院士“Academy”。此后,英國皇家學會、普魯士皇家科學院、彼得堡皇家科學院紛紛使用“院士”這一稱謂來命名自己國家最杰出的科學家。“院士”成為學術界給予科學家的最高榮譽稱號。
院士在中國,原來稱為學部委員,就是在某一領域內的資深專家,F在的院士評選需要提名,提名資格一般為: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自然科學二等獎以上;需要經過大概三輪評選才能成為院士。中國最早的院士產生于1948年3月,即中央研究院院士,通過層層選拔,81人當選為第一屆中國院士,包含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學科的著名學者,此次院士選舉,比較充分展示了學術成就而非政治主張的推選理念,如異議人士郭沫若先生因為在甲骨文等考古工作方面的突出成果而獲得胡適舉薦并獲選,這次選舉中,除了中央研究機構以外,獲選人數最多的四所大學是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中央大學。1955年,中國科學院選聘學部委員(1994年改稱院士)233人,上述81名院士中,包括華羅庚、蘇步青、郭沫若、李四光、竺可楨、茅以升等46位著名科學家進入新中國第一批院士(學部委員)的行列。1955年學部委員(后稱院士)包括了自然科學領域的數學物理學部30人、化學部22人、生物學部60人、地學部24人、技術科學部36人,以及人文社會領域的哲學社會科學部61人。1957年增選了自然科學學部委員18人。1980年,恢復學部委員增選,并取消了哲學社會科學學部。1994年,中國工程院開始選聘工程院士。截至2008年12月,中國科學院院士1100余人,健在600多人,中國工程院院士有700多名,其中有一些人身兼兩院院士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