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省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結果昨天公布
□本報記者 洪慧敏
早報訊 昨天,“2009年浙江省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結果首次公布,近半數的科技工作者認為目前科技界存在嚴重的“學術腐敗”行為。
昨天記者隨機采訪了2名科技工作者,他們一致表示,目前在科技界,侵占他人研究成果、抄襲剽竊、弄虛作假、一稿多發等腐敗現象比較普遍。
不科學的考核機制
讓品行不端者鋌而走險
徐老師是浙江某高校的老師,采訪時他一再囑咐記者:“千萬不要寫我的學校和真名。”
“學術腐敗,很嚴重的。”說起目前學術界存在的問題,他馬上放下手頭的工作,滔滔不絕地說開了。
學校的考核壓力很大,要求老師一定要完成多少文章,而且這些跟房子、待遇等密切掛鉤。
按照科學的程序,一個新研究的發現,要經過數百次的實驗反復證明。實驗數據不理想,怎么辦?有些科技工作者就把它改頭換面,“加工”成所需要的樣子,這就是“學術造假”。
說到底,徐老師認為,“學術腐敗”的根子是出在“不科學的考核機制”上。身在其中的老師,身上就像綁了一根釣魚竿,釣竿前是誘人的魚餌,老師只有瘋狂地跑,一些品行不端者就鋌而走險。
學術領域浮躁情緒蔓延
胡老師是某高校從事園林學科研究的老師。
學術腐敗很普遍,很嚴重。胡老師舉了一個當下高校普遍存在的學術腐敗的例子:少數身處校長、院長、主任等高位的領導,拿到了一個又一個的科研項目和經費,但卻叫下面的老師去做。
“我認為這是權力腐敗。”胡老師說,院長、校長們憑著權力拿到了科研項目和經費,然后“霸占”了人家做出的科研成果,從中牟利。
另一方面,分配科研資金的政府相關部門,普遍的浮躁情緒也倒逼著科研作假行為的滋生。
五成科技工作者
認為存在嚴重學術腐敗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49.84%的科技工作者認為目前科技界存在著嚴重的(包括非常嚴重)的學術不端行為,侵占他人研究成果、抄襲剽竊、弄虛作假、一稿多發等不端現象普遍。62.51%的科技工作者認為科技界存在著浮躁情緒。
“什么是影響和諧社會建設的最主要因素?”39.33%的科技工作者認為“腐敗現象嚴重”是影響和諧社會建設的最主要因素,另有34.5%的人認為“收入分配不公”是影響和諧社會建設的最主要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