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得不好聽,如果將外資剝離,國內大部分車企實際上就是一個“空殼”公司。
近日,中國歐盟商會發布了《歐盟企業在中國建議書2012-2013》,就中國合資車企的股比再度提出異議,建議中國允許外商在合資企業中股份不超過50%的限制,并取消“2+2”政策法規。
這已經是一個老問題,外方已經連續呼吁了9年,每年到這個時候,外界都會拿出來討論一番。如果從外方角度看,毋容置疑,放開股比對他們肯定是好事,不然也不會連續多年堅持不懈的呼吁。據媒體報道,外方呼吁的理由是現有的股份制度不利于企業的管理,不利于生產效率,違背市場經濟原則。
目前,中國基本是歐洲各大車企的利潤奶牛,主要市場均由合資品牌占據,尤其是A級車以上的市場,自主品牌難以涉足。股比放開之后,顯而易見,外方依靠著強大的技術優勢以及資金優勢,必然會在合資企業中占據更多股份和話語權,進而在市場上獲取更多的利潤。
以一汽大眾為例,在雙方股東合資續約時,大眾曾試圖將占股比40%提升至49%,但最終未能如愿。以其去年凈利潤220億計算,增加9%股比將帶來近20億元的利潤。
其實,在股比放開問題上,業界內也有支持者。主要是由于現在國內大部分合資車企中的中方均無任何技術儲備。說得不好聽,如果將外資剝離,國內大部分車企實際上就是一個“空殼”公司。在這種情況下,放開股比將有利于市場競爭,反而刺激汽車產業的發展。
在市場中有不思進取者,但也有奮發圖強者。如果在此時放開股比,將對后者帶來致命的打擊,不能因此失彼。
目前,國內主流汽車集團都處于自主品牌的起步階段,技術的研發、人才的儲備等等均需要大量投入。然而,最近兩年市場大幅調整,導致各個集團的利潤下滑,資金鏈出現不同程度的緊張。近日,廣汽集團發布公告欲融資60億元,華晨汽車(微博) (微博)也通過減持華晨中國的股票,套現1.16億美元反哺中華及金杯兩大自主品牌。這都直接說明了國內車企研發正處于關鍵時期。并且合資自主的發展也處于關鍵時刻,如果貿然放開,將會大大弱化這些大集團的話語權。
可以想象,到那時,中國汽車產業全部由外資主導車企,那便會淪為下一個“巴西”,而非是最近討論要學習的韓國。全國乘用車聯席會副秘書長崔東樹也在博客上直言不諱,放開股比對中方將是災難性的。
其實,在面對著外方的不斷要求,我國也進行了相關調整提前布局應對。合資自主的出現便是直接的說明,讓合資車企中的中方擁有技術,把握核心競爭力。即便哪天真的不得已放開了股比,中方也不至于身處被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