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資自主”注定將成為業界持續關注的熱點。繼前不久相關部門領導表態以政府形式支持合資自主后,企業界又給合資自主模式注入新的內涵。記者了解到,剛剛批準“單飛”的長安馬自達以及老牌車企神龍汽車,都將以導入中方母公司品牌的模式發展合資公司的自主產品。隨著長安和神龍的大膽創新,中國汽車業探索合資自主的模式又向前邁進了一步。
探究新路
雖然評論界還有部分非議,但合資自主的現實路徑已經不容改變。在以往中外雙方共創一個新合資自主品牌的基礎上,又有兩種新模式加入進來。
日前,東風公司副總經理劉衛東表示,神龍的合資自主將不同于目前合資公司推出全新品牌的模式,而是懸掛東風母公司的“雙飛燕”標識,納入東風自主乘用車風神品牌,并使用東風自主的渠道。據稱,神龍合資自主品牌首款車型基于現款標致408打造,將于2014年上市,另外一款基于雪鐵龍C5打造的中型車將于2015年上市。
事實上,向合資公司導入中方品牌,正是東風公司的既定規劃。去年年底,東風發布的自主品牌“乾”D300計劃明確提出“加大向合資公司輸出產品和技術力度”。東風公司總經理朱福壽表示:“東風也一直在闡釋,在合資公司做自主,未來會不會有一種新的模式,也就是說在合資公司,未來我們要做東風’雙飛燕’的自主品牌。”
繼東風之后,長安對合資自主注入新的理解。在發改委正式刊發的對長安福特馬自達重組分立項目的核準文件中,一個重要信息就是,長安馬自達將導入中方股東長安的品牌和產品。
長安集團內部高層向記者表示,該集團旗下的長安福特及長安鈴木也正在就此模式進行討論,從長安PSA(標致雪鐵龍)到長安馬自達,未來都將導入中方母公司的品牌和產品。“這將是一種趨勢。”
勝在創新
之所以東風、長安的新模式受關注,部分原因在于,此前所談及合資自主,多因“老車型翻新”和缺少真正自主的內涵等原因而引發業界質疑。
質疑不難理解。30年前,由于資金和技術的原因,國內汽車業提出“市場換技術”,回頭來看,市場龐大了,但技術還是短板。而以往僅僅依靠老舊車型改頭換面的合資自主模式已經被證明難以長久。
“長安把自主技術導入合資企業,讓合資自主多模式發展,對自主研發體系也是個促進,要研發多種車型,滿足不同需求,還可以檢驗市場認可程度,形成正向循環。”全國乘用車聯席會副秘書長崔東樹認為,東風模式和長安模式可以使合資自主模式更加多樣化。
最值得期待的是,東風、長安所提出的合資自主新模式,已經從以往的合資企業單方引進產品轉向合資開發,并開始采用中方母公司的品牌,它的意義已不再局限于某個品牌,更是汽車產業對“合資自主”模式的新思考,是對“合資自主”內涵的創新性外延拓展。
中方主導
如今,從日產、本田的完全獨立開發到長安的逆向輸血、風神的大自主方案,合資自主模式已不再受局限。形式不同,體現出各家企業基于自身特點而對“合資自主”提出的不同解讀。但發展合資自主的初衷以及需要達到的目標不能動搖,那就是利用這一契機,掌握核心技術,發展自主品牌。
雖然不久前工信部和發改委有關領導分別就合資自主提出了明確支持的觀點,但不能簡單解讀為是對合資企業的縱容。實際上,相關部門領導對合資自主的一個要求就是:不能只管輸入型產品的生產,而要在產品研發上有所作為。相對于當前的合資自主品牌,向合資公司導入中方品牌的第二條道路,正是政府對合資企業的更大期望。
朱福壽此前也曾斷言:未來合資自主品牌不會成為主流,“因為外資品牌不可能從戰略上去推動合資自主的發展。”正因為此,中方需要增強技術實力,向合資公司導入品牌和產品,借助合資公司平臺來做強自主品牌,這才是更值得提倡的合資自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