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22個城市的消協維權單位組成的城市消費維權聯席會宣布,將在本月舉行的聯席會上,公布一項涉及35個品牌、52種車型的汽車車內空氣質量比較試驗結果,以評估報告的方式為消費者提供購車參考。
車內空氣檢測
豪華車將成主要對象
今年3月1日,國家環保部與質檢總局聯合發布的《乘用車內空氣質量評價指南》正式實施。作為首個車內空氣的正式標準,其為車內空氣中的苯、甲醛等8種常見的車內揮發性有機物濃度設定了濃度限值,并明確采集檢測樣本的狀態。據了解,新標準并未受到車企和銷售商的重視。新標準出臺半年過去,新車空氣質量并未傳出有效改善的聲音。
同樣,包括豪車在內的新車頻頻出現的車內空氣質量問題,以及維權團體檢測的介入,再度將車主的目光聚焦到新車空氣質量問題上。業內人士認為,首個車內空氣質量標準在歷時半年的實施過程中,并未能有效改善當前車內空氣污染嚴重的現狀,迫切需要相關部門將車內空氣標準從“推薦性國標”上升為“強制性”層面,捍衛駕乘者的健康。
非強制性標準
車主自行維權性不高
記者電話咨詢了杭州幾家4S店,在問及車輛是否存在異味時,多數銷售人員表示,“大部分新車都這樣。”“新車沒有異味根本不可能”。在與銷售人員交流中,七成以上的銷售人員不了解新的車內空氣質量標準。此外,有大型汽車集團不愿具名的負責人表示,此次發布的空氣標準和檢測標準,為推薦性國家標準,而非強制性國家標準,因此,車企普遍會選擇“無視”。而有法律界人士認為,雖然空氣標準可作為車內空氣污染糾紛的維權依據,但因空氣污染的危害難以量化,即使打贏官司,也很難獲得較大的賠償,因此車主自行維權積極性不高。
據了解,如果這個涉及35個品牌、52種車型的汽車車內空氣質量比較試驗結果公布的話,這將是首次有維權團體對外公布車企新車的車內空氣質量報告。業內人士分析,維權組織開展的檢測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改善車企對車內空氣質量的重視,但很難涉及所有在售新車。近日,中國消費者協會副秘書長董祝禮在媒體中呼吁,《乘用車內空氣質量評價指南》約束力不夠,應上升為強制性標準。他建議,要不斷完善車內空氣質量評價體系,將原材料的申報和使用納入進來,同時將車內空氣質量與汽車生產準入掛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