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商:年度業績冷熱不均
在流通環節,各大銷售商并未因為限購而出現銷量大幅下降,通過及時調整銷售策略,在三四線城市成功開拓新市場。昨日一位行業資深人士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縱觀今年車企前三季度表現,預計全年各類上市車企也將延續‘冷熱不均’的局面。”
相關統計顯示,在乘用車領域,三季度長城汽車凈利潤增幅超過100%,上汽集團增長1.43%;廣汽集團下降58%,一汽轎車下降400%,一汽夏利下降111%,海馬汽車下降98.6%。在商用車領域,客車企業基本保持盈利,而重卡企業盈利狀況進一步下行,其中福田汽車、中國重汽等企業出現經營性虧損。
一位自主品牌上市車企董秘在接
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也表示:“受益于銷售商策略轉變,有部分車企業績不降反升,并且來年將繼續調整生產策略,在城鎮化不斷加快的未來一段時期,瞄準三四線城市消費能力,全力拓展城鎮化加快過程中的新市場。”
以長城汽車為例,長城汽車2012年前三季度實現凈利潤38.68億元,同比增長47.82%;營業收入294.64億元,同比增長37.83% ;利潤總額46.63億元,同比增長47.67% ;基本每股收益1.26元。截至2012年9月30日,長城汽車公司總資產達392.09億元,較2011年12月31日止總資產增長18.33%。
但值得注意的是,一汽轎車三季度虧損額達2.5億元,虧損額同比增長了400%,前三季累計虧損3.11億元。東風汽車三季報顯示,前三季度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39.74億元,同比下降13.27%;實現凈利潤0.18億元,同比下降94.16%。并且東風汽車在三季度報中預測2012年全年虧損。
在車企紛紛將乘用車消費轉向三四線城市的同時,商用市場也被車企普遍看好。“商用車市場明年肯定比今年好。”中汽協秘書長董揚表示。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公布今年11月份商用車數據顯示,商用車市場環比正逐步回暖。在所有商用車企業中,今年前11個月銷量為56.28萬輛。在產銷規劃方面,福田汽車預計在2020年實現產銷400萬的銷量目標,這其中,乘用車將完成150萬輛的任務。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有形市場分會常務副理事長蘇暉認為,越來越多的汽車企業、經銷商已經開始重視并開始挖掘舊車置換的潛力,二手車置換已成為廠家拉動新車銷量的重要手段。
雖然目前我國汽車市場目前走勢放緩,不過,對于我國明年汽車市場的發展前景,普華永道亞太汽車行業主管合伙人湯姆麥卡金表示,隨著中國宏觀經濟走向日漸明朗以及汽車市場對一些城市限購政策的調整,2013年的汽車市場將會好轉,增速將超過2012年,到2013年,中國汽車市場銷量增速將超過10%。
新能源汽車:能否突圍
“現在平時上下班、周末出行都是開車出去,雖然油價、停車費等相關費用不停的漲,道路擁堵也日益加劇,但是開車出行依然是我出行的首選。”作為上班族的孫先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油價那么高,您的車型也是大排量的,沒有想過購買新能源汽車么?”
“新能源汽車不是沒想過,但是目前消費者對于新能源汽車了解的不夠清楚,而且新能源汽車的相關基礎設施建設還是很少,比如充電站點等,在我家周圍基本沒有。”孫先生說。
孫先生提到的基礎設施建設確實是新能源汽車發展中的一個瓶頸,在記者平時經過的路途中僅在北京的航天橋見過一家有電動汽車充電站,而且充電站也是很少有車前來。
一位汽車行業分析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目前,發展新能源汽車的鼓勵措施正不斷推出,但是在消費者眼中新能源汽車卻沒有達到預期的發展進度。發展新能源汽車并不只是通過限購、鼓勵措施就可以良好的發展下去,最重要的還是需要讓消費者深入了解新能源汽車以及完善相關基礎設施的建設。
“在發展新能源汽車方面,完全可以優先發展基礎設施建設,比如汽車充電站、汽車維護服務等,這樣也可以預先提高新能源汽車在消費者眼中的可靠性,在一切基礎設施完善后再來要求新能源汽車的保有量。”孫先生說。
今年7月,國務院正式發布了《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規劃》中明確了今后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的主要目標,同時還提出新能源車不受限購的制約。業內人士認為,這一利好政策或將推動目前車市的整體遇冷,并且也能夠有效發展和推動新能源汽車,但是前提條件在于應在廣大消費者間著力加強新能源汽車的推廣。
此外,《規劃》中也首次強調,研究實行新能源汽車停車費減免、充電費優惠等扶持政策;有關地方實施限號行駛、牌照額度拍賣、購車配額指標等措施時,應對新能源汽車區別對待。
目前,廣州在汽車限購政策中指出,一年內中小客車增量指標中, 1.2萬個指標分配給節能與新能源車,并以搖號方式配置。同時,為了鼓勵市民和單位選購和使用節能與新能源車,凡是單位和個人購置符合國家工信部《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應用工程推薦車型目錄》所列的新能源中小客車和節油率超過20%的混合動力中小客車,廣州市財政按照每輛1萬元標準給予補貼。
與此同時,上海市也將對于發展新能源汽車將計劃對節能和新能源汽車實施免費上牌政策,采用專段號牌進行管理。并且新能源汽車的額度不在普通新增機動車額度的投放總量內。此外,上海還在醞釀給予純電動汽車高額補貼,在國家對純電動汽車乘用車給予每輛最高6萬元補貼之外,上海市增加最高4萬元的補貼。
從目前來看,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都是以推動新能源汽車的發展為出發點,但是政策的到位卻并沒有提高新能源汽車的銷量。
廣東省汽車流通協會會長嚴斐就指出,廣州的限購政策盡管給了新能源車型一些支持,但是促進作用并不是特別明顯。新能源有補貼的置換會好一點,僅僅是搖號給予優先是沒有什么作用的。新能源汽車還有很多人不太了解,包括對新能源汽車在技術上,將來充電上,技術是否過關仍然存有疑問。
不過,對于新能源汽車未來的發展,賽迪智庫汽車工業形勢分析課題組也通過預測分析指出,隨著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用“補貼”、“免限”等手段大力支持,拉動新能源汽車消費,再加上國家鼓勵、廠家發力等多彈齊發,當基礎建設到位、汽車技術完善時,國內的新能源汽車或將在2013年進入實質推動階段。
■采訪手記
汽車限購:一枚硬幣的兩面
我國作為汽車消費第一大國,汽車保有量正呈現迅猛增加的態勢,汽車保有量的增加帶動了GDP的增長,但是也在很大程度上給城市交通帶來了巨大壓力。截至目前,已有北京、上海、廣州、貴陽等地實施了汽車限購的措施,采取了限購或者拍賣的形式,對于緩解城市交通擁堵、改善環境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但是限購措施的實施也影響了當地汽車行業的發展。
汽車行業資深分析師張志勇指出,目前限購似乎沒有統一標準,從已限購的城市來看,是否限購更多是取決于當地的交通管理能力。短期內或暫不會有其他城市再推限購令,但三年后各大車企擴產的產能相繼釋放,如果城市交通設施的改善以及新能源發展速度跟不上產能擴張步伐,那么限購、限行令或將再度密集出臺。
張志勇還指出,限行、限購都只能是短期行為,可能在一段時間內將體現出一定的好處,但這只是延緩汽車消費市場增速的一種行為。隨著汽車剛性需求的不斷增加,限購效果將逐步減弱。
北京北辰亞運村汽車交易市場中心副總經理顏景輝指出,現在政策是強行壓制了剛性需求的強度和范圍,但對彈性需求的擴大沒有跟上。車市彈性需求發展緩慢,將來必然造成產能過剩,對經銷商而言就是庫存壓力增大,導致惡性競爭的出現和蔓延。這又必然破壞整體車市的價格體系、銷售格局等,盡管目前負面效果還沒有爆發,但長期來看,對車市的良性發展是非常不利的。國家和地方政府應該盡量采用市場手段對車市進行調控,慎用政策手段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