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析
原因一:乳業復蘇超預期奶源供應又失衡 部分企業為了利益最大化鋌而走險造假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之后,國內監管部門對乳制品行業進行嚴厲整頓,關停、關閉、淘汰了一大批企業。同時,為加強監管,還出臺《食品安全法》以及《乳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條例》、《奶業整頓和振興規劃綱要》等一系列保障乳品安全的法規。
然而,為何多個法規的出臺和實施,仍不能阻止不法商家添加“三聚氰胺”?多位乳業專家一針見血地指出,上述事件暴露出我國乳業上下游對接不完善。“奶源供應與市場需求之間失衡是根本所在”。
中投顧問食品行業首席研究員陳晨認為,國內乳業的恢復力度似乎超過了業內的估計,在乳業大力恢復的當下,上游奶源的供應和下游市場的需求出現失衡,這就導致一些企業在奶源上存在一些違規行為。由中經產業景氣指數研究中心和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聯合發布的數據顯示,2009年前三季度,國內乳品產量累計高達1423萬噸,同比增長3.42%,乳業產品銷售率整體超過95%,行業景氣指數為95.5點,距離最高點僅差4.5點。
西部乳業協會有關負責人王偉民指出,行業復蘇令奶源供應緊張問題再次凸現。“去年9月份后國內奶源供應緊張,搶奶事件又發生。”據其介紹,部分企業為搶奶源,私下與養殖戶交易,以高出幾毛錢的價格搶購養殖戶原先協議買主的奶源。“去年9月之后至今在陜西的奶源收購價最高點已達3.8元/斤,平均收購價為3.5—3.6元/斤,而去年上半年奶源收購價僅為2.6元/斤”,王偉民稱,“現在收購價比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發生前還高”。
北京東方艾格農業咨詢公司乳業專家陳蓮芳昨天告訴記者,國內乳業復蘇之后,奶源需求再度出現緊缺,“預計原料奶短缺比例達20%。”據陳蓮芳分析,造成目前原料奶緊缺的原因,一方面是養殖母牛數量大幅減少。由于去年上半年受經濟危機、三聚氰胺事件影響,原料奶需求劇減,國內養殖戶很多都減少養牛量,或將母牛當肉牛屠宰。“估計2009年主產區非正常淘汰的奶牛數量超過100萬頭。”另一方面國內乳業市場復蘇超出預期,據國家統計局統計,去年乳品產銷量增長超過99%,而上游原料奶供應由于有生產周期———奶牛一般要養二年才能產奶,導致奶源供不應求。
市場需求大幅增加,奶源供應又跟不上,造成原料奶價格大幅上漲。據業內人士稱,去年9月份之后,國內奶源價格猛漲,漲幅超過2007年達到歷史最高峰值,“去年上半年與下半年奶源價格相比,漲幅超過50%,甚至100%”。
部分企業為了利益最大化,比如銷售更多產品、降低成本,就鋌而走險使用造假奶生產乳制品。根據陜西方面公布的信息,金橋乳業的問題奶源就來自在2008年10月復檢時,將不合格樣品偷梁換柱后,一直存放在庫房中,并在去年銷售旺季時再度拿出使用。而上海熊貓也是使用回收問題煉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