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銷商的監管盲區 2008年底就有一些人頻繁在廣州市場上出現,要求收購奶粉。多位商家還強調,他們無法確定低價轉售的奶粉是否三聚氰胺超標,因為其品牌并不在相關部門公布的名單上。 2010年2月6日上午,廣州中山八路嬰兒用品市場內,一位專營奶粉生意的店主回憶,2008年10月份,與他往來的經銷商親自到他店內,將兩個品牌的奶粉取走,并清付了虧損。最終,廣州就地銷毀了價值1億元的1800噸問題奶粉,在工商、質檢等部門監管下,奶粉被送往垃圾場或者水泥廠進行高溫焚燒。 但漏網之魚同樣存在。據廣州幾位商家透露,2008年底就有一些人頻繁在市場上出現,要求收購奶粉。“大企業有實力回收奶粉,但有些雜牌子就難了。”在一德路開店的陳姓商人介紹,因為三鹿的沖擊,奶粉市場蕭條得厲害,國內的奶粉在廣州市場上根本賣不出去。多位商家還強調,他們無法確定低價轉售的奶粉是否三聚氰胺超標,因為其品牌并不在相關部門公布的名單上。 從已經查處的兩個案例看,無論是陜西的馬雙林,還是上海(從垃圾場撿回袋裝奶粉再銷售)的段同明,均是通過一些漏洞獲得了未被銷毀的問題奶粉。據早報記者了解,2008年查處過程中,重點主要集中在生產企業和奶源地上,對流動中的經銷商關注不足,最終給問題奶粉的再度出現埋下了伏筆。 2008年,中央多個部門聯合表態,對三聚氰胺超標的奶粉進行銷毀處理。銷毀問題奶粉的方式有深埋、焚燒和棄入垃圾場,成本則分為回收和銷毀兩塊。此開銷均由生產企業自行承擔,加上奶粉生產成本,企業面臨的虧損可想而知。 不過,“三鹿事件”引發的三聚氰胺恐懼似乎很快就過去了。2009年四季度國內乳制品行業銷售回暖,全行業銷售收入達到437.8億元,比2008年同期增長35.9%。業內更是傳出了“乳制品走出最艱難時刻”的論調。 伴隨著乳制品行業回暖的,是乳制品價格的上漲。早報記者了解到,2009年包括惠氏、美贊臣、雀巢等品牌都提高了配方奶的售價,漲幅在5%到10%。價格的上浮也刺激了手持問題奶粉的經銷商。廣州一德路某奶粉商鋪主稱,去年中期就曾有經銷商前來自薦,稱持有一批奶粉,可做低價處理。 廣州市奶業協會理事長王丁棉也回憶:“2009年福建巴氏奶大會上,有飼料經銷商告訴我,有奶粉經銷商想把手中三聚氰胺含量達60%~70%的六、七萬噸奶粉賣給他做飼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