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首例食品包裝質量安全消費維權案——環保餐具聯合組織北京凱發環保技術咨詢中心狀告北京金源時代購物中心商城的老邊餃子館和東來順飯莊使用劣質有害餐盒一案,昨天在北京海淀區人民法院復興路法庭開庭審理,盡管當庭沒有宣判,但一份引人關注的最新實驗報告由原告在庭審結束后對外公布,該報告顯示,消費者使用劣質快餐盒盛裝食物,餐盒中有害物質溶出,消費者在食用食物的同時,也吃了一份有毒的“餐盒菜”。
>>實驗報告
餐盒溶出量高達近3成
據了解,在3·15當天立案后,北京凱發環保技術咨詢中心委托北京化工大學環保志愿者協會的成員,完成了“劣質一次性塑料餐盒盛裝酸性食物溶出實驗”。實驗模擬了不同時間及溫度條件下,用一次性塑料餐盒打包酸性食物(實驗中用4%乙酸代替)時,一次性餐盒的可溶出物占所使用餐盒的比重。
據了解,實驗使用的餐具仍為此前原告從老邊餃子館購買的“YL-03”快餐盒和東來順飯莊所使用的“ZS-104”“環保餐盒”,其底部分別重約15克(容積為450毫升)和10克(容積為340毫升)。
實驗結果顯示,在模擬使用快餐盒盛裝80℃高溫酸性食物2小時的實驗中,老邊餃子館的快餐盒溶出蒸發殘渣量3.1995克,而東來順的快餐盒溶出2.1991克,溶出殘渣率分別達24.55%、23.30%,合每升溶出7.110克和6.4679克。
為模擬消費者打包放置后餐盒溶出物的情況,還分別進行了盛裝酸性食物室溫下放置12小時和24小時的實驗。結果顯示:老邊餃子快餐盒溶出殘渣率分別為12.98%、20.14%,合每升溶出4.3949克和9.0903克;東來順快餐盒溶出殘渣率分別為20.14%、27.09%,合每升分別溶出4.814克、8.3103克。
“從實驗可以看出,有些快餐盒溶出量達近三成”,國際食品包裝協會秘書長董金獅表示,這相當于有近1/3的餐盒被吃進肚里。
>>專家觀點
低于0.15元/只質量肯定不合格
“盛裝酸性食物后,溶出的這些大量不明物質,有可能是黑心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大量添加的工業級碳酸鈣、滑石粉、重金屬等有毒有害化學物質”,董金獅告訴記者,大量不明物質進入人體內,必然對身體帶來極大的傷害,如膽結石、腎結石以及血液疾病,嚴重者可致癌。
“這還只是單一的含酸性食物模擬實驗,如果使用劣質一次性餐盒再裝進油性食物,餐盒中溶出的殘渣量將更大,相當于我們多吃了‘一道有毒的菜’”,董金獅告訴記者,目前,我國每年的一次性餐盒的需求約為150億只,90%以上為塑料餐盒。但是部分生產企業為了降低生產成本,使用有害物質,按照目前塑料原料每噸成本1萬元計算,每只餐盒重量15克計算,每只低于0.15元的餐盒就一定添加了廢塑料和工業填充料,質量肯定不合格。
<<上一頁1234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