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權逐漸轉向外資品牌
孫宏進認為,洋奶粉連續漲價背后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反映了幾年來中國乳業市場格局發生的深刻變化。新西蘭恒天然集團相關人士表示,未來25年中國將是世界最大的乳制品市場,十年內中國乳業需求將達到700億美元。但之前由于價格懸殊,國產品牌還是很多家長的首選。
三聚氰胺事件后,情況發生了變化,消費者對于國產奶粉的信心下降,轉而購買洋品牌,洋奶粉的市場份額急劇上升。據統計,在中國中高端嬰幼兒奶粉市場上,僅美贊臣、雅培、惠氏、多美滋這四大洋品牌就占有60%的市場份額,加上其他國外品牌,洋奶粉占據國內市場的8成左右。國產奶粉市場占有率降低,導致國內乳制品的市場定價權逐漸被外資品牌所控制。
據南京海關統計,今年1-5月江蘇口岸進口乳制品1537噸,價值428.1萬美元,比去年同期分別增長3.7倍和5.9倍,進口均價為每噸2785美元,增長45.8%。進口乳制品量價齊升,反映在終端零售環節就是奶粉尤其是進口奶粉價格的先后提價。
洋奶粉之所以能毫無顧忌地一而再、再而三漲價,除了掌握定價話語權之外,還看準了一點:中國家長為了孩子可謂不惜代價!翱偛荒芤驗槟谭蹪q個十塊二十塊,就讓孩子餓肚子吧?”一位家長表示。
國內乳制品企業虧損不小
今年以來,國產奶粉也踏著洋奶粉的漲價步伐跟上,雅士利、伊利、澳優(行情,資訊,評論)等在今年也上漲了一定幅度。所扛的大旗大多也是“成本上升”,記者發現,國產奶粉的漲價理由倒是有一定的根據。據了解,國內部分養殖地區奶牛存欄量大幅下降導致奶源緊缺,以黑龍江省為例,2009年末全省奶牛存欄量為197萬頭,與2008年年底相比下降了11.3%;同時,養殖原料價格不斷上漲,5月中旬重點監測大型養殖企業玉米購進價格平均為2.02元/公斤,較年初上漲8.6%,較去年同期上漲24.7%。
盡管國產奶粉也在漲,但洋奶粉與國產奶粉在零售價上的差距還是顯而易見的,一罐0-6個月嬰兒喝的進口奶粉大多在200元出頭,比一般國產奶粉高出50元以上。目前洋奶粉市場平均利潤高達50%-100%,與此相反,由于成本的大幅提升,有些國產乳制品企業已經處于虧損邊緣,據統計,一季度我國乳制品企業虧損面為25%,較上季度擴大3個百分點,行業虧損額高達3.8億元。
<<上一頁123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