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鮮食用菌含熒光增白劑”一事,昨天,中國食用菌協會稱,他們已介入調查。調查結果是,北京市場上的食用菌絕大部分沒問題,部分問題樣品已經送檢。 協會聲音 不相信小學生實驗結果 日前,西城區阜外一小六年級學生張皓對市場上的鮮蘑菇調查發現,九成鮮蘑被熒光增白劑污染。隨后,北京市工商局公布了專項檢測情況通報稱,抽取的132個樣本中,3個樣本檢出熒光增白物質,合格率為97.73%。
昨天,中國食用菌協會一位負責人介紹,他們一直在密切關注此事。“作為行業協會,我們不相信小學生的實驗結果。”這位負責人說,因為食用菌有一套園區化、標準化的生產模式,在安全方面把關很嚴格。
熒光增白劑主要是在流通環節被添加在食用菌上,它能起到保鮮和增白作用。這位負責人強調,食用菌是個非常好的產業,“肯定有個別不法商家為了牟利,用了非法添加劑,但大部分都用了,這不可能。”
初查結果
絕大部分食用菌沒問題
據介紹,新發地市場是北京食用菌主要的集散地,每天的“吞吐量”在500噸以上,占北京總交易量的90%以上。
這兩天,中國食用菌協會已組織人員前往北京新發地市場調查。這位負責人介紹,到市場調查的都是行業的資深人士,一般的產品看一眼就能分辨出來有沒有問題,有些覺得有問題的產品就會進去取樣、送檢。“目前送檢的樣本很少,結果也沒有出來。”但檢查的結果是,北京市場上的食用菌絕大部分是沒問題的。
這位負責人表示,市民應該相信行政執法部門,即北京市工商局公布的數據,因為他們肯定有科學的依據。
■ 提醒
蘑菇清水浸泡風干后再食用
購買蘑菇時,要小心選擇。一看顏色。含有熒光增白劑的食用菌,表面白亮,有水洗的感覺,在陽光下可產生紫色熒光,運輸過程中的損傷部位顏色變化不明顯。二摸表面。含有熒光增白劑的食用菌,表面滑爽、手感好,有濕潤感。三聞氣味。選擇沒有發酸發臭的蘑菇。
鑒于部分食用菌中殘留有熒光增白劑,而熒光增白劑在水中的溶解度又非常低,消費者在購買時應注意,買回家之后應做更加精心的處理和洗滌。消費者應對菌傘邊緣和菌柄根部重點處理,在清水中充分浸泡、沖洗、控水風干后再食用。——摘自張皓實驗報告
張皓婉拒教授“幫忙檢測請求”
法大教授何兵表示,現在取樣合格率肯定高,過段時間再抽樣檢測
昨晚,中國政法大學公共決策研究中心主任何兵聯系阜外一小六年級學生張皓,希望他能幫忙再次檢測市場蘑菇取樣,但張皓母親代其拒絕了何兵的請求。
張皓母親
孩子該做的已經做完了
昨晚8點,何兵教授聯系上了張皓的母親,表示他所在的中國政法大學公共決策研究中心想重新采集蘑菇樣本,請張皓及其指導老師幫忙檢測。張皓的母親表示,張皓馬上面臨期末考試,不想影響孩子的學習。對此,西城區青少年科技館“科學探究班”老師劉建華證實,自媒體報道了張皓的調查后,“每天電話不斷,影響了正常生活”。
“孩子該做的事情已經做完了,剩下的事情交給相關部門去完成吧。”張皓母親說,做完此調查后,張皓本來想印制小傳單,發給社區居民,“現在不需要了,大家通過報紙都知道了。”
何兵教授
會聯系其他檢測機構
對此,何兵表示理解。“不應該指望一個孩子去承擔過多的社會責任”,何兵說,研究中心會聯系其他檢測機構。
“現在取樣合格率肯定高。”何兵表示,經過媒體連番報道后,最近北京對此工作肯定抓得比較緊,他們正在考慮等過段時間,該事件平息后,再去市場進行隨機抽樣。
■ 回應
張皓母親解釋“數據打架”
日前,西城學生張皓調查發現,“鮮蘑不同程度被熒光增白劑浸泡”。而之后北京工商部門抽測結果顯示,合格率為97.73%。
對于張皓的調查結果與北京工商部門的結果差異很大的原因,昨晚,張皓的母親特地給了何兵教授兩點建議,并談了她的看法。
一是有可能雙方采樣的季節不同導致。她表示,張皓取樣是在夏天,夏天食物不易保鮮,容易導致商販采取添加熒光增白劑來保持蘑菇表面光亮新鮮;而北京工商部門的取樣是在冬天,蘑菇在冬天比較容易保鮮。
二是有可能雙方取樣地點不同導致。她說,張皓的取樣大部分來自小區周邊的小商店;而北京工商部門的取樣覆蓋面比較廣,包括超市、市場等一些管理比較規范的地方。(記者 杜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