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搜狐旗下搜狗公司訴騰訊QQ拼音輸入法不正當競爭案在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開庭,雙方代理律師在法庭上展開了激烈辯論;而三天前,記者證實,騰訊公司以同樣理由起訴搜狐旗下兩家公司的案子也被受理,索賠金額達2000萬元。騰訊與搜狐之間的輸入法之爭瞬間升級,這起堪稱中國輸入法第一案的事件引發了人們對于互聯網業因激烈競爭而頻繁訴訟的擔憂,互聯網行業亟待建立競爭標準的問題也被間接折射出來。
為什么會“互咬”?諸多專家建議“私了”
今年3月,騰訊、搜狗在推出新版拼音輸入法軟件中均增加了一項可屏蔽同類軟件的新功能,從而引發了雙方的摩擦。今年6月,北京二中院正式受理了搜狗起訴騰訊的案件,搜狗索賠2000萬元及51.1萬元訴訟費用。和之前多宗互聯網官司一樣,兩大門戶網站昨日的初次庭審并未分出勝負,法院的具體結果將另行通知。
原告方搜狗提供的資料顯示,自2007年以來,騰訊提供的“QQ拼音輸入法”軟件服務業務,通過采取一系列技術手段阻礙、破壞原告提供的“搜狗拼音輸入法”軟件服務,對原告實施了不正當競爭行為。搜狐表示,騰訊的相關行為,降低了原告廣告客戶等合作方、網絡用戶對原告服務的評價和認同,破壞了原告與其商業合作者的合作關系,給原告造成商業信譽貶損及巨大經濟損失。此外,騰訊的相關行為,還干擾了搜狐對網站的正常運營。
有趣的是,本案開庭數日前,騰訊方面同樣以不正當競爭為由一紙訴狀將搜狗告上法庭,提起訴訟的理由為:搜狗自稱為當前網絡上最受歡迎的輸入法、擁有最強大的功能等宣傳詞構成了貶低競爭對手的行為,此外搜狗輸入法中增加了對QQ輸入法的屏蔽,搜狗是在用技術手段與法律手段來阻止競爭。
據了解,2006年5月,搜狐正式推出了搜狗拼音輸入法,經過3年多的發展,該輸入法的裝機量已超過1億,并占據輸入法70%以上的市場份額。
盡管雙方在庭審現場競爭激烈,但很多業內專家與律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均表示,并不認同雙方訴訟的做法。
知名互聯網律師于國富認為,經營者在其經營場所或網站對產品特點所做的介紹和描述不是《廣告法》所稱的廣告行為;產品宣傳只要和產品事實相符具有法律依據,就不是虛假宣傳。他分析指出,《廣告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等法律禁止的是導致不公平競爭,對同業競爭者造成歧視、對消費者產生不利后果的虛假宣傳。由于QQ拼音輸入法的出現,導致搜狗拼音輸入法的市場份額下降,是自由競爭的結果。搜狗面對這個問題,應主動改善產品,不斷創新來應對,而不是這樣捕風捉影地起訴來解決問題。
中國互聯網協會網絡版權聯盟秘書長王斌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頻繁借助訴訟打擊對手,容易導致互聯網陷入惡性循環,更導致中國互聯網形象惡化。她認為,搜狐旗下搜狗輸入法起訴QQ拼音的本質,是其追逐市場占有率打擊對手的一種方式。王斌透露,互聯網協會今后將通過一些舉措,更積極地參與糾紛調停中。“我們的目的就是希望業內糾紛在內部解決。”
為什么是輸入法?具有戰略價值的客戶端
“搜狗與騰訊關于輸入法的官司,實際還是雙方爭奪資源引起的。”業內資深專家付亮稱,現在很多軟件都在爭奪用戶桌面右角的位置。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免費提供給用戶的軟件如果可以實現巨大裝機量,背后可能出現同樣巨大的潛在商業價值。比如播放領域的暴風影音、下載領域的迅雷、安全領域的奇虎安全衛士360。來自可靠渠道的消息顯示,上述三款軟件的提供方每年都能實現數億元人民幣的收入。更典型的例子,當然還數騰訊QQ。
事實上,來自軟件商、網絡服務商等多方集團勢力爭奪客戶端的激戰早已爆發。在經歷了新浪推廣UC、網易發布泡泡、盛大運營圈圈之后,瀏覽器市場也暗潮涌動,近期,輸入法則成為搜索之后的又一個互聯網熱點。
“和這些應用軟件最不一樣的地方是,互聯網時代的輸入法可以直接反映用戶在想什么、在關心些什么。”搜狐董事局主席張朝陽說:“這相當于讓搜狐可以直接和一億多網民溝通。中國7/10的電腦里有我們的客戶端,我們可以每天給用戶更新詞庫,對于搜狐形成內容的新渠道,對搜狐未來的競爭力有很大的幫助。”
其實任何時候網民的需求都是多元化的,惟一不變的是他們都會在線上。而這個時候,小小的輸入法所展現的價值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價值。知名互聯網分析師程天宇說:“網絡公司需要做的是什么?就是滿足網民在網上的需求。你能滿足的需求越主流越復雜,你的用戶就會越多。當你第一個發現了市場的某種需求并找到合理的方式加以引導,最終以產品化的方式表現出來,這就叫做創新。”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于今年7月在京發布的《第2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6月30日,我國網民規模已達到 3.38億,國內網民數量穩居世界第一。面對這樣一個龐大的用戶群體,對應上網用戶直接需求的工具軟件——輸入法,引發騰訊與搜狐兵戎相見,也就不足為怪了。
為什么是騰訊和搜狐?不可避免的正面較量
換個角度來理解的話,搜狐和騰訊的這場官司或許更加清晰。盡管多年以來搜狐的老對手一直是新浪,但隨著中國互聯網產業格局的逐漸分化,“門戶”的概念已經變得越來越模糊。在中國互聯網的第一集團當中,已經很難再用明確的標簽去對它們進行分類。
所以輸入法或許只是一條導火索而已。在中國互聯網第一集團的版圖當中,新浪早已專注于網絡廣告,網易、盛大則90%的收入都來源于游戲,百度、阿里巴巴各有各的領域,只有搜狐和騰訊依然在堅持著“每條產品線都介入”的綜合門戶策略。對比其他“專一性”更強的競爭對手們來說,張朝陽和馬化騰更需要 “第一時間全面覆蓋所有用戶”,一場面對面的交鋒便在所難免。
搜狗拼音輸入法或許是搜狐旗下最讓張朝陽“放心”的產品。今年5月,張朝陽在搜狗拼音輸入法誕生三周年時說,裝機量占領七成市場的搜狗拼音輸入法“已經讓想抄襲的人沒有什么機會”。
但僅不到一個月之后,張朝陽就被迫把騰訊告上法庭,理由是“不正當競爭”。
其實不單是輸入法,同樣是用戶客戶端的瀏覽器,搜狗和騰訊也在進行著類似的交鋒。騰訊對于絕大部分網絡公司而言,都是個可怕的對手。可怕之處在于其善于模仿,并且超越。從聯眾到門戶,再到網游以及B2C,騰訊在逐步滲透網絡的各個角落。而門檻較低、難有技術與用戶壁壘的輸入法,在騰訊眼里更是手到擒來,特別是他們還有一個重要的法寶QQ。騰訊有著龐大的產品線,每一產品的成功都有著QQ的影子。TT瀏覽器、旋風下載、搜搜、拍拍、滔滔、財付通無一不在QQ上可以輕松體現,而QQ眾多的彈出窗也在不遺余力為這些產品宣傳。
輸入法與聊天工具結合,這足夠讓自稱“想抄襲的人沒有什么機會”的張朝陽擔憂。更關鍵的是,騰訊與搜狗一樣瞄準的是龐大的用戶市場,而不在于靠此產品贏利。騰訊曾表示QQ拼音將綠色、無插件、無廣告。
由此可見,搜狗在對谷歌的戰役勝出后,這一場與騰訊的戰役將更加艱苦。而此次案件也只是雙方全面爭奪戰的一個序曲。
專家拍案:互聯網行業需要競爭標準
騰訊與搜狐在拼音輸入法上“正碰”,再次凸顯互聯網良性競爭的脆弱性。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這不完全是因為產品功能的重疊,而導致雙方劍拔弩張。而是中國互聯網企業一貫以來在競爭方面沒有形成自律習慣。
實際上,沒有哪一個行業能像互聯網行業這樣,業內的公司是如此地關注自己在行業內的排名,也沒有哪一個行業能像互聯網行業這樣,業內公司是如此費盡心思地制造出“領先”、“最大”等各種概念和廣告噱頭,希望能在行業內排到一個很靠前的位置,以吸引公眾的眼球。這是互聯網行業的天性,因為在互聯網行業中,“二八法則”尤為明顯。有的時候只有細分行業的頭兩名才能有生存下去的可能。因此,互聯網企業之間采用一種超越界限的競爭方式也就習以為常了。
互聯網分析師秦川則認為,盡管互聯網企業之間的競爭異常激烈,很可能越界,但是用戶也不用過于擔心。他認為,網民實際上是互聯網企業之間這種越界競爭的最后防護線。
秦川向記者表示:“就以騰訊和搜狐在拼音輸入法這起案件為例。盡管法律事實還沒有確定雙方是否在競爭過程中使用了不正當的方式。但是,由于拼音輸入法是網民最常用的軟件產品之一。因此當事雙方在產品方面,誰也不敢得罪網民。誰要是得罪了網民就意味著輸了市場。”
實際上,自從2006年,互聯網行業“天下圍攻流氓軟件”事件之后,互聯網企業之間的競爭已經達成一種默契。這就是任何競爭不能有損于互聯網用戶的使用體驗。因此,互聯網用戶不必對搜狐、騰訊互相訴訟這樣的事情過于擔心。
不過秦川卻對互聯網企業競爭中的另一種常用的手段表示極為擔心。由于互聯網網站均有著某種程度的天然媒體屬性。譬如,此次訴訟事件的當事雙方,搜狐和騰訊都是門戶網站。在拼音案糾紛發生之后,雙方都開足馬力,在自己的網站上造勢,以影響網民的情緒、爭取網民的傾向性。
“在我看來,這種利用自己的媒體屬性為自己造勢,才是互聯網行業最大的不正當競爭。”秦川強調說。
律師游嘉甚至認為,互聯網企業的這種造勢行為,在法庭認定之前,引導網民網上輿論的做法,已經從某種程度干擾司法公正。
“搜狐、騰訊拼音輸入法案雖然是件小事,但是凸顯這個行業需要設立競爭標準,需要所有的企業共同遵循一個市場競爭行為,這個行業才能良性發展。”秦川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