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品安全標準專家:新生乳標準菌落數要求更嚴格
新公布的《生乳》標準將生乳中菌落總數指標從400萬CFU/毫升調整為200萬CFU/毫升,提高了生乳收購門檻,應該說是要求更加嚴格了。
早報訊 據衛生部網站消息,近日,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副所長、乳品安全標準工作專家組組長王竹天研究員和農業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上海)、乳品安全標準工作專家組成員、教授級高工孟瑾就《生乳》安全標準制定過程和菌落總數指標、蛋白質含量指標等情況進行了解讀。其中孟瑾透露,農業部正在著手制定生乳分級標準,引導乳品加工企業合理使用不同等級的生乳生產差異化乳品。
王竹天研究員說,《生乳》標準是乳品標準清理中的重點,其指標設置分為三類:一是安全指標,比如污染物、真菌毒素、農獸藥殘留、菌落總數等;二是質量指標,比如蛋白質、脂肪等;三是感觀指標,如色澤、氣味等。《生乳》是生乳生產和收購的準入門檻。
生乳收購門檻提高
孟瑾高工強調,生乳作為原料乳,消費者不會直接飲用,生產企業使用其生產產品時要經過殺菌等工藝,達到乳制品產品國家標準規定后方可上市銷售。
孟瑾高工解釋,《生乳》中設置菌落總數指標主要是為了反映奶牛健康狀況、牧場衛生狀況和冷鏈運輸質量控制情況。新公布的《生乳》標準在總結之前收購標準經驗的基礎上,將生乳中菌落總數指標從400萬CFU/毫升調整為200萬CFU/毫升,提高了生乳收購門檻,應該說是要求更加嚴格了。
孟瑾高工表示,隨著奶牛養殖業的發展和養殖水平的提高,生乳菌落總數會逐步降低。國家鼓勵企業在生乳收購中設置菌落總數分級收購標準,引導奶農標準化規模養殖,不斷提高生乳質量。
推進“按質論價”收購
孟瑾高工表示,《生乳》蛋白質指標是反映原料乳的質量指標,不是供消費者食用的乳制品終產品指標。據農業部門調查,我國生乳蛋白質含量范圍在2.8%~3.2%之間,平均值為2.95%,但是生乳蛋白質含量受奶牛品種、飼料、飼養管理、泌乳期、氣候等多個因素影響,比如在5月下旬至8月下旬的3個月的泌乳期內,相當一部分牛奶蛋白質含量低于2.95%的平均值。
孟瑾高工特別提示,《生乳》標準中蛋白質含量指標是生乳收購的最低要求,乳品企業根據優質優價的原則收購牛乳,將不同蛋白質含量的生乳用于不同類型乳制品產品的生產,其產品必須達到相應乳制品產品國家標準中蛋白質含量規定后方可出廠上市銷售,例如《巴氏殺菌乳》、《滅菌乳》等標準中規定蛋白質含量都不得低于2.9克/100克。
他說,為進一步鼓勵奶牛科學飼養,推進生乳收購“按質論價”的進程,農業部正在著手制定生乳分級標準,引導乳品加工企業合理使用不同等級的生乳生產差異化乳品。
但奶業專家認為,農業部的這項鼓勵政策或許會為乳業埋下隱患。據介紹,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發生前部分企業就實施過分級收購,正因為生乳分級收購的方式,讓部分見利忘義的不法商販想到往生乳中添加三聚氰胺以提高蛋白質含量,才最終導致三聚氰胺事件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