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 目前,隆冬已去,春回大地,春耕備播工作正在神州各地全面鋪開。然而,市場上假化肥的猖獗,卻令農民們“談肥心驚”。那么,假化肥何以大行其道呢?
業內專家指出,假化肥坑農案件增多主要有五個方面的原因:一是高額利潤誘使不法分子鋌而走險制假售假。二是國家和地方一系列惠農政策的出臺促進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化肥需求量激增,造成市場供不應求。三是多數農民不具備辨假識假能力,客觀上為制假售假者提供了孳生土壤。四是地方保護主義為造假分子提供了保護傘。有的造假企業因為能給地方財政繳稅,而受到了掛牌保護;有的職能部門為了創收,只要造假企業上繳罰款,就可以生產假化肥;在銷售環節中,一些品牌的假化肥僅需繳些“化驗費”、“辦公費”就可以領到“通行證”,堂而皇之地在市場上銷售。五是正規生產企業頂不住質次價低的假化肥的沖擊。由于有效養分含量低的假化肥成本低,在市場上銷售的價位也低,農民對養分含量標識相同的肥料,一般愿選用低價的,從而使得假化肥大行其道。
辛苦一年,就是為了有個好收成,但是因為遭遇假化肥,許多農戶的投入,幾乎全成泡影。這對靠天吃飯的農民而言,無異于天塌地陷。據記者了解,類似情況在一些地方曾經發生過,經檢查發現有的坑農事件的罪魁禍首就是氯化鉀化肥。經檢驗,所謂的化肥中氯化鉀含量竟然只有0.042%。“造假售假的家伙太可惡了!”欺詐騙銷假化肥貽誤農時,坑農害農損失慘重,農民消費者對此深惡痛絕。
化肥質量事關糧食生產大局,假化肥的猖獗已經引起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多次參加農資打假“紅盾護農”執法行動的相關人士指出,目前主要是從以下四個方面來解決假化肥這一頑疾:一是支持化肥生產企業與工商、質量技術監督、農業等相關部門聯手打假,并加大處罰力度,使制假者無可乘之機。二是堅決破除地方保護主義,對以權謀私、向制假者提供保護傘的單位或個人予以嚴厲處罰,直至追究刑事責任。三是重獎舉報者,發動全社會參與打假。四是送科技知識下鄉,向農民傳授識假辨假知識,使假化肥在市場上無立足之地。
農業生產資料是農業生產的最基本要素之一,農資市場的供應和質量狀況直接關系到農產品的產量高低和質量優劣,關系到農業生產者的收益和農產品消費者的權益,也是廣大農民最直接、最關心、最現實利益的具體體現。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非常重視農資打假和監管工作。從2001年開始,由農業部牽頭,會同國家發改委、公安部、監察部、工商總局、質檢總局、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最高法院和最高檢察院等部門組成農資打假部級聯席領導小組,開展農資打假專項斗爭。聯合打假工作已經連續開展6年,僅去年一年全國農業、工商、質監等部門出動執法人員就有233萬人次,立案查處假劣農資的案件有12萬多件,為農民挽回經濟損失有23億元。廣大農民對農資的滿意度逐年提高,農資市場的秩序逐年好轉。據全國消費者協會統計,2006年農資消費投訴舉報比上一年下降了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