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品是治病救人的特殊商品,但在一些享受醫保的人和藥販子眼里,卻變成牟利的手段和工具。“年根兒”臨近,到醫院突擊“看病”的人多起來,而一部分“患者”來醫院的目的不為看病,只為“開藥”。雖然一些大醫院和社區醫院有規定,看什么病開什么藥,而且劑量有限制,但一些夠了今年醫保“門檻費”的門特患者,還是利用到多家醫院反復開藥而醫保制度無法掌握的漏洞,突擊開藥、多開藥。與此同時,一些專門回收藥品的藥販子,隱蔽徘徊在各個醫院的門口……個別患者和藥販子之間就此形成一條密不可分的利益鏈條。
現場
趕場“看病”原來為倒藥
二號橋醫院負責醫療保險的楊醫生告訴記者,他們早上8點上班,每天普通號最少也在300到400人次,而門特患者最少100多人次,嚴重影響正常患者就醫。為了緩解這種矛盾,該醫院醫保科11月8日起,對門特號進行限制,上午30個號,下午10個號,而對于普病沒有限制。
在某社區醫院,記者看到,很多人從早上6點就開始到醫院門診大廳排隊等候。不到8點,已經形成了長長的一隊。截至9點40分,最后一個門特號被一位穿黑色馬甲,留著短發的中年婦女拿到。當掛號處問其是什么病時,中年婦女表示是糖尿病和偏癱。掛完號后,中年婦女輕車熟路地找醫生、劃價、交費拿藥。不到半小時,中年婦女手中就多出了一大堆藥。拿到藥后,中年婦女掏出電話,詢問其他醫院的情況。
隨后,這位中年婦女來到河西醫院,直奔門診大廳,和一個四十多歲的男子會合后,將藥交給該男子,自己則繼續排隊。男子拿到藥后開車離開。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醫生告訴記者,門特病人取藥賣藥的現象已趨于職業化。以他們醫院為例,每天門特患者達200多人,而其中40%的所謂“門特病人”成了職業藥販子。由于社區醫院限制較少,一些社區醫生變身專職“開藥者”。這個被記者跟蹤的女子就是倒藥患者之一。
暗訪
“大變活人”能冒領門特
記者以患者的身份,前往二五四醫院辦理醫療保險門診特殊病手續,由于相關檢查化驗報告不符合醫療保險門診特殊病的要求,二五四醫院醫保科的工作人員拒絕為記者辦理門特手續。記者亮明身份后,該院醫保科劉文娟告訴記者: “如果你準備好相關檢查化驗報告,即便是冒領門特手續,我們也無法拒絕。”劉文娟表示,辦理門特的基本條件非常簡單,就是驗血和其他病理報告,于是有些人利用驗血只對名不對人的漏洞,玩起了“大變活人的戲法”。一個健康人辦理門特手續,驗血時換成一個糖尿病患者。醫生只能根據驗血結果登記,即便知道他們是冒領的,醫院也無權查處,唯一能做的是向醫保中心反映。
賣門特純賺每年萬元
記者以手中有門特資格為由,和一個藥販子取得了聯系。藥販子自稱姓李,當聽說記者手中有門特資格后,立即開門見山地問是哪類門特卡,是準備報銷套現還是直接賣卡:“ 報銷套現就是你花夠門檻費后,拿著門特去開藥,不管什么藥都高價收。直接賣門特卡,就是把門特卡直接賣給我們,我們自己取藥。”
據藥販子透露,個別醫保患者靠賣藥一年就可以賺1萬多元。治療高血壓、糖尿病、腫瘤的藥品收價較高,有的可以按原藥品價格的50%-70%收藥,需要自己到各醫院開藥。如果賣門特卡,每年純賺5000-10000元,糖尿病、腫瘤類的最值錢,只要把門特卡交給他們就可以了。
藥物可能再返回醫院
記者詢問,醫院不都有限制嗎?為什么還可以反復開藥?萬一超過醫保額度呢?藥販子告訴記者:“現在的醫保卡不能實現醫院間的聯網管理,所以可以拿著醫保卡分別到各個醫院開出相同的藥。另外,只要你在醫院有關系,醫保藥品就不難開出來。如果超過醫保報銷范圍、額度,一些醫院會將藥費開成診療費。”
那么這些藥流到哪里呢?藥販子透露:“我們收完藥后,會交給有關機構,也就是我們的上家,他們會再銷售給別的省市的藥店和醫院。”
調查
門特病申請監管有空白
根據天津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發布的數據,截至10月末,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參保396.6萬人、醫療保險參保443萬人,城鄉居民醫保參保458萬人,天津市享有醫療保障人群達到900萬人,醫保覆蓋率居全國前列。一家三級醫院醫保科的工作人員表示,據不完全統計,他們醫院全年辦理門特手續的患者達 3000人次。
醫療保險門診特殊病有10多種,包括糖尿病、肺心病、癌癥、偏癱、精神病等。根據醫療保險的相關規定,患者只要根據不同病種,持相關檢查化驗報告單找三級醫院指定醫師領取《天津市基本醫療保險門診特殊病種登記審批表》,經醫師認定開具門特病種診斷證明,患者選定醫保治療醫院后,持以上材料及醫保證、醫保卡到醫保科門特聯網登記窗口辦理門特登記手續便可。由于辦理簡便,因此辦理門特手續成了監管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