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策
建立精神病患者三級防治網絡
目前,除了病人增多導致難以空出病床外,還有哪些原因導致醫院接待能力“吃緊”?
回龍觀醫院副院長王紹禮表示,目前,從區縣精神病防治所等機構轉診到三級?漆t院的患者可以享受綠色轉診通道,但當病人度過急性發病期后,卻因無回轉機制保障,而不能進入到區縣精神衛生防治所或具有精神病康復功能的二級醫院和社區進行康復。也就是說,轉到三甲醫院就診容易,但轉到社區很難。
市衛生局有關負責人表示,作為新一輪醫改的重要內容之一,本市即將出臺“北京市精神衛生防治體系建設與發展規劃”,將明確加強精神衛生防治的三級網絡建設。
對于“三級網絡”,市衛生局有關負責人解釋,本市正在考慮建立精神疾病的康復護理院,作為重性精神病患者回歸社區前的“中轉站”,度過急性發病期的患者可從精神病?漆t院轉到這里,如果康復情況良好,就可以轉到社區了;如果出現病情反復等任何問題,則會被及時回轉至精神病專科醫院。
◎試點
精神病人社區康復的海淀嘗試
受困于流轉難,精神疾病?漆t院長期缺少空余病床,新增精神病患者難以住院治療。
為此,海淀積極探索精神病人社區康復的形式,先后建立了一處“玫瑰園”和3個社區康復站,吸納了百余名精神病人前來康復。
有別于精神疾病專科醫院的封閉,社區康復機構給病人創造寬松、互動的環境,接近普通人的社區生活。此種方式,利于精神病人的康復。
走進“玫瑰園”
“在庭院里散步,呼吸著清新的空氣,心曠神怡之際,不禁想起陶淵明的詩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回想在醫院的生活,恍如隔世。”
搬進玫瑰園的第二天,精神病患者張勵志(化名)在日記中寫下了這段話。
玫瑰園租用海淀區溫泉鎮的一處別墅,14位精神病人在此接受康復治療。
7月6日下午2點,張勵志和其他病人集中在客廳看電視,播放的是央視的《探索發現》。除了這個節目,他們還愛看動畫片。
海淀區精神衛生防治院(以下簡稱精防院)院長王誠帶著記者進來,他們紛紛站起來打招呼。
這個炎熱的夏天,“玫瑰園”被收拾得清清爽爽。打掃衛生、收拾屋子、買菜做飯,張勵志等人都要和志愿者一起輪流參加。
作為14人中學識最高的張勵志,引領著這個群體的文化“潮流”。秦芝樺跟他一樣有著海外留學經歷。
玫瑰園由意大利“全國愛心與服務協會”出資,與精防院合作建立,用于精神病人的康復。這種引進意大利精神病人康復理念、建立在社區的康復病房,在全國尚屬首例。
流轉之難
發病之前,秦芝樺曾在一家石化研究院工作。發病之后,不能工作了,愛人也和她離婚了。
“我想出去找一個有養老保險的工作,不一定要專業對口,至少要自己能照顧自己。”秦芝樺說。她很快又搖頭,“找工作肯定要面試,我40多歲了,機會肯定少。即便能面試,我得要告訴單位我有這個病吧?那別人一聽,還能要我嗎?”
她聯系過居委會,想回家。因為沒有家屬照料,居委會不同意她現在回去,“沒人擔得起責任”。
玫瑰園負責人白巍說,有強烈的工作愿望、想回家……都是病人病情轉好的表現。但玫瑰園也面臨跟市級精神病專科醫院類似困局:流轉困難。去年9月至今,有3位病人從玫瑰園回家,其中只有一位找到了工作。這里的病人出不去,精防院的病人也很難再進入。
布局社區康復
海淀解決這一問題的方式是,建立社區康復站。讓病情穩定的精神病人回到社區,日間到社區康復站接受康復治療,晚上住在家里。
去年6月2日,作為精神疾病患者社區康復站的試點,海淀區蘇家坨鎮周家巷社區精神康復站和萬壽路街道社區精神康復站成立,分別為農村和城市精神疾病患者提供培訓和交流的場所。成立后,60名患者每周三到兩家康復站活動,學習生活技能,參與游戲項目。
王誠介紹,在海淀區公共委的布局下,海淀今年準備再開多個社區精神康復站。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明年就具備在全區普及的條件,全區31個街道都設立康復站。全區7000多名精神病人,目前參加康復活動的只有1000人左右,要爭取兩年內增加到3000多人。
推廣海淀模式
王誠如此定位本市的精神衛生三級防控,市級精神病?漆t院負責急重病人的診治,區精防院負責慢性、波動精神病人的診治,玫瑰園和康復站組成社區康復體系,前者負責院外居住康復,后者負責日間康復活動。當玫瑰園或康復站的病人發病時,通過已經建立的“綠色通道”,直送精防院或市級精神病專科醫院。
但這對于讓精神病人真正回歸社會而言,似乎仍然不夠。
王誠說,康復之后,還要進行職業訓練,這需要更多部門的配合,需要社會接納已康復精神病人,為他們創造就業機會。
5月中旬,市精神衛生工作聯席會議成員單位的代表對海淀區精防院及其社區康復站進行了調研,探討并希望在全市的精神殘疾人中推廣“海淀模式”,在相關規劃完成后,今年,更多的穩定期精神病人有望“回歸社區”。
率隊調研的市衛生局副局長鄧小虹肯定了“海淀模式”。她表示,北京市應該盡快推廣讓非急性發病期病人回到社區康復的模式。
本報記者李秋萌 易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