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僅27家網上藥店合法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近一年來已經曝光了200多家銷售假藥的黑網站,但是屢禁不止,成千上萬家黑藥店在網上出沒。記者近日隨機撥打兩家今年5月被曝光的黑網站,仍有專人接聽電話、推銷假藥。
根據昨日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網站檢索到的信息,我國已經有48家醫藥企業獲得了《互聯網藥品交易服務機構資格證書》,其中27家企業經營范圍為“向個人消費者提供藥品”,是面向個人的網上藥店。
網站打科普旗號賣假藥
網上賣假藥一直是我國乃至全球藥品監管的一大難題,目前全球近七成的假藥是通過網絡銷售的。
從2008年到現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已經陸續曝光了200多家網上黑藥店。但是,5月17日曝光的30家黑店現在絕大多數都可以打開,記者隨機撥打了兩個網站上的購藥電話,這些電話不僅有專人接聽,而且還繼續忽悠記者買藥。
一家名為“中國高血壓防治網”(www.gxy9991.com)的網站,從名字上看似乎是有公益性質的科普類網站,但點開之后發現,它是專門為賣一種叫“清脂愈壓胺”的假藥而量身打造的。
記者按照網站上面的專家咨詢熱線電話010—51654128撥打過去,有一個自稱韓敏的“醫生”接聽。記者謊稱要給媽媽買藥,不知道這藥好不好。她說,這個藥是純中藥制劑,取得了中醫藥管理局頒發的中藥制劑批號,“是正規的藥品,不是保健品。全國有20多萬的患者都吃過我們這個藥”。
韓敏還說:“高血壓我們這個藥服用一到七天,血壓下降,一二期高血壓西藥基本停服,三期高血壓西藥減半服用。而且我們這個藥里有雪蓮、冬蟲夏草、當歸、靈芝、藏紅花等五十多味名貴中藥,用納米技術萃取而成,絕對沒有副作用。800元兩個療程,吃一個月。”
賣藥“專家”受雇于幾家網站
這個網站有關于“韓敏”的簡介和照片,她看起來有五十多歲。但是在另一個售賣“穩壓膠囊”的假藥網站上也有“韓敏”的簡介,和前面幾乎一樣,照片上的人卻完全不同。
記者隨后又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藥品數據庫(所有經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的正規藥品都可以在此數據庫里查詢到)里搜索此藥,卻沒有任何記錄。很明顯,這是個假藥。
記者又撥通另一家被曝光的網站“中國疾病防治中心牛皮癬研究總院”的咨詢電話,同樣有人在接聽電話,并忽悠記者買假藥“美克·清癬康”。
網上黑藥店多達上萬家
目前我國在網上銷售藥品的形式非常多樣,其中像上述黑網站那樣,通過網站進行宣傳,然后再通過郵寄賣給患者的網站最多。有業內人士估計多達上萬家。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相關人士說,這些黑網站發布虛假藥品信息、銷售假劣藥品,一些慢性病如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乙肝等,還有一些患者覺得比較難為情的疾病如性病等,還有紅斑狼瘡等疑難雜癥的患者,或求藥若渴,或難以啟齒,往往成為假藥制造者瞄準的對象。
200多家已經曝光的網站,大部分地址在北京、上海,因為這些城市醫療機構、科研院所相對集中,消費者容易相信。
網站的開辦單位通常也是假冒或偽造的,如標榜自己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北京(上海等)某疾病康復中心、科研機構、醫療單位等。但整個網站只宣傳和銷售治療某種疾病的一種或系列“藥品”。
不少網站的開辦單位拒絕消費者上門購買藥品,只以電話訂購或在線訂購的方式銷售,使消費者在上當受騙后無從投訴。
目前網絡打假并不容易,遇到非法網站,要想追蹤到背后操縱的犯罪分子難度很大。很多網站是在境外設服務器,想封網站并不容易。
互聯網打假僅靠藥監一個部門的力量是比較弱的,還需要電信等部門的合作才能取得成效,否則即便曝光了,網站仍在開,假藥仍在賣,對消費者的危害仍在進行。
網上藥店軟肋不少
據39健康網數據中心經理梁永彤介紹,選擇網上藥店買藥的消費者呈快速增加趨勢,而且大部分網上藥店都聲稱銷量以100%以上的速度增長。
實際上,網上賣藥曾混亂不堪。由于相關管理辦法不成熟,2006年一度暫停了網上藥店的審批工作,2008年-2009年間國家藥監局密集曝光了一大批虛假醫藥網站、違法宣傳銷售藥品網站,審批量直到2009年下半年才開始回升,國藥、老百姓大藥房、天士力等大品牌也相繼加入。
獲得經營資格的藥店必須在網站顯著位置標示出《互聯網藥品交易服務機構資格證書》的編號,并且只能向消費者銷售非處方藥,網站具備網上查詢、網上咨詢(執業藥師網上實時咨詢)、生成訂單、電子合同等交易功能。網上藥店從2005年開始申請以來只有27家獲批,國家藥監局的謹慎態度可見一斑。
相關數據顯示,中國2009年醫院之外的醫藥、藥妝、成人用品、保健品市場在5000億元左右。美國的網上藥店已經占美國整個醫藥流通近30%的市場份額,在中國,即使網上藥店流通保守估計只占3%的市場,也有近150億元的規模。這種現狀也決定了中國醫療健康行業在未來至少10年之內仍然會高速發展。
但商家要申請網上賣藥牌照也不容易,因為藥品畢竟是特殊商品,它對倉儲條件要求高,申請者必須有合乎相關標準要求的倉庫才行,而且還要有專業的藥師對藥品進行把關。
而一般的消費者還沒有養成在網上買藥的習慣,反而是一些賣假藥的網站生意興隆。他們利用患者病急亂投醫的心理,往往將成本只有幾元的假藥以幾百元的價格賣給患者,只賣一種藥就能獲得高額利潤。 據廣州日報、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