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仍是老百姓最感到頭痛的事,政府和醫療機構紛紛出臺相應措施,但由于種種原因,至今收效甚微。然而,記者經過深入采訪發現,中醫進社區給老百姓看病,是解決廉價醫療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
但有些地方由于人才、設備等條件還不盡人意,國家的政策沒有落到實處,使得中醫藥進社區沒有真正的發揮其作用,在實際運行中還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中醫進社區有了較快的發展
近年來在國家政策的倡導下,社區衛生服務加快發展,新型城市衛生服務體系正在形成,作為中醫藥特色社區衛生服務得到了長足發展,我國75%的地區已將中醫藥社區衛生服務納入本地區社區衛生服務發展規劃,40%的省、區設立了專項經費用于中醫藥社區衛生服務建設,90%的省、區將中醫藥社區衛生服務項目納入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支付范圍。社區衛生服務因為它的特有功能而倍受人們的青睞。
“我在社區衛生服務站用中醫療法治病只花了百八十塊錢,效果明顯,省錢還方便,多好啊。”在北京西城區百萬莊社區衛生服務站門口剛看完病的楊大娘向記者發出感慨。她說,自己消化功能一直不好.且腰腿酸痛,行動不便,前后花了幾千元錢。吃了好多藥,效果都不佳。去年在社區衛生服務站中醫大夫的指導下,進行了幾個月的灸足三里,現在消化功能改善了,腿腳也利索多了。
作為全國中醫藥特色社區衛生服務示范區之一的北京市西城區等地正在探索著將傳統中醫藥納入社區衛生服務體系,以價廉質優的醫療服務,緩解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矛盾的有效途徑。楊大娘則有幸成為此舉的受益者之一。
記者在朝陽區一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看到71歲的高大爺在針灸,老伴曲大娘陪伴在身邊。在談到中醫參與社區衛生服務給他們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好處時,大娘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老伴9個月前患有腦血栓,手不能動,舌頭不會打彎兒,在醫院住了一段時間,脫離了危險,但康復需要很長時間,我們就回到社區衛生服務站了。”“今天是梁大夫治療的第23天,老伴的病情明顯見好。不僅手能拿東西了,說話也清楚多了。”曲大娘對于目前的治療狀況很滿意。
記者了解到,在這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里開展中西醫全科門診,醫保卡也可以使用。此外,醫生還提供上門問診服務,社區居民可通過門診部提前預約市中醫院的專家。這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說,“現在社區里的醫療服務點并不稀奇,但中醫進社區還不是很普遍。”記者了解到,隨著中醫進社區工程的推進,北京市還將在一些管理較完善的社區開設類似的中醫特色門診部。
通過幾年的探索,我國不少地區在中醫藥進社區方面取得了難得的經驗,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繼2005年命名第一批13個全國中醫藥特色社區衛生服務示范區后,2006年2月再次命名河北省保定市新市區、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新城區等12個地區為第二批全國中醫藥特色社區衛生服務示范區.以促進該項工作的迅速全面鋪開。
軟硬件不足易致信譽危機
中醫藥進社區雖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是在實際工作中還存在一些困難。記者從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了解到,目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中的中醫師和中藥師數量明顯不足。據統計,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中,執業中醫師僅占執業醫師總數的7.14%.不少社區衛生服務站根本沒有中醫師。“沒有高水平的中醫藥人才在社區,老百姓不會信任。”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龍致賢坦言。
“不少百姓到社區醫療機構看病,需要的不只是純中醫診療,而是中西醫診療技術手段的配合。”北京市西城區展覽路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常淑玲深有感觸,“我們非常渴望引進具備全科知識的中醫藥人才”。
“財力不足、基礎設施不齊全、工資標準低使得不少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陷入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尷尬。從而也喪失了對人才的吸引力。”北京中醫醫院門診部主任王國瑋一語道出其中的苦楚。有的社區衛生服務站里.甚至沒有足夠的空間擺放床位用以實施針灸、按摩等治療項目,不少中醫藥專業人才在面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力邀時會望而卻步。
在軟、硬件不足的情況下,難怪有患者表示。只有在患上疑難雜癥,或者西醫治療效果不好的時候才會想起向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中的中醫求助。
政策不到位也讓中醫藥進入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缺乏后勁。北京中醫醫院門診部主任王國瑋表示:“社區醫療到底要搞成什么樣,模式框架是什么,中醫在社區衛生服務中究竟如何發展等問題都是大家十分關注的。政府部門應及時制定相關細則文件進行指導。只有讓大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中醫在社區醫療中才能更好地發展.從而讓老百姓真正了解中醫社區衛生服務。”
記者在采訪中還了解到,隸屬北京某中醫醫院的社區衛生服務站于2001年在菊兒胡同建站,而今,卻不見了蹤影。幾位附近的居民紛紛搖頭表示,不知有這么個為百姓看病的地方:“沒印象。就是有,也是幾年前的事情了吧。”究竟是什么原因讓這個當初帶著滿腔熱情進社區的衛生服務站悄無聲息了呢?該醫院相關負責人對此諱莫如深。業內專家分析認為,軟硬件的不足讓一批曾經嘗試進社區為百姓服務的醫療機構不得不帶著遺憾而歸。
政策搭臺人才唱戲
面對困境,中醫藥進社區衛生服務站之路該如何走好,一直是業內人士十分關心的問題。而盡早出臺相關指導細則、建立適合社區衛生服務需求的中醫藥人才機制已成為中醫藥在社區衛生服務中發揮作用的必要保障。
事實上,政府部門一直都在研究中醫藥進社區過程中的問題,希望通過制定科學的政策,保證該項工作的順利展開。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和衛生部聯合制定的《關于在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充分發揮中醫藥作用的意見》已于2006年6月出臺,其中包括中醫藥在社區衛生服務中的基本原則、工作目標、措施方法等,并就中醫藥在社區衛生服務中的困難和問題提出一系列指導意見,如資源的合理配置、服務功能的完善、人才的培養等。財政部、發展改革委、衛生部于2006年7月印發《關于城市社區衛生服務補助政策的意見》,進一步明確了政府對社區衛生服務的補助原則、補助范圍及責任劃分、補助內容和方式等方面的政策措施。這無疑為中醫藥在社區衛生服務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要求各級中醫藥管理部門深入認識并研究中醫藥在社區衛生工作中的重要性和工作辦法,并將與各地相關部門聯手,加強對社區衛生服務中醫藥從業人員、中醫藥技術服務項目的準入管理,以及對中醫藥服務質量、中藥飲片和中成藥使用等方面的監督,將中醫藥業務開展情況納入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管理人員年度工作考核目標,并將接受中醫藥服務居民的滿意度作為考核社區衛生機構和從業人員業績的重要標準。
人們在期待獲得具體政策幫助的同時,相關部門與機構也將建立有效的人才機制等作為搞好中醫藥進社區工作的當務之急。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政司副處長吳凱表示:“要在社區衛生服務中發揮中醫優勢,關鍵還在于人才,只有高素質的醫生隊伍才能贏得百姓的信賴。”王國瑋則認為,單一的中醫醫療已經不能滿足群眾的需求,社區衛生服務將更依靠全科醫生。因此,要培養大量中醫全科醫生,以更準確地判斷患者的病情,進行有效治療。
目前,不少地方在此方面已做出了有益的嘗試。作為第一批全國中醫藥特色社區衛生服務示范區的廣州市荔灣區正通過社區醫護人員到大醫院進修,大醫院專家到基層指導工作,舉辦中醫基礎知識學習班、中醫適宜技術操作培訓班等多種形式提升社區中醫師的醫療技術水平。而據北京市西城區展覽路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常淑玲介紹,北京西城百萬莊社區衛生服務站的4位醫生均畢業于中醫專業,通過轉崗培訓后,參加了全科醫生培訓課程和短期的西醫培訓班,并拿到了《全科醫師崗位培訓合格證》,學會了“兩條腿走路”。
有專家說:我國中醫藥文化源遠流長,中醫多采用望、聞、問、切的診療手段,不需要大型的醫療器械,最適合進社區。是緩解看病貴、看病難的最佳途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