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0月9日電 據衛生部網站消息,中國部分地區相繼發現一些以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為主要表現的感染性疾病病例。疾病主要傳播途徑為蜱蟲叮咬。目前發現的病原體包括人粒細胞無形體和一種新亞型布尼亞病毒(初步認定該病毒與此類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疾病有關)。關于新亞型布尼亞病毒感染疾病,近期衛生部組織專家研究,制定了《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以指導臨床醫生和疾病預防控制專業人員做好對該病的診斷、報告、治療、現場調查、實驗室檢測、疫情防控和公眾健康教育等工作。全文如下:
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
近年來,河南、湖北、山東、安徽等省相繼發現并報告一些以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為主要表現的感染性疾病病例,其中少數重癥患者可因多臟器損害,救治無效死亡。為確定該類患者的致病原因,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與有關省開展了流行病學調查與病原學研究。2010年5月,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在湖北、河南兩省的部分地區啟動了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病例監測工作。經對患者血液中分離到的病毒進行鑒定、全基因組基因序列分析、急性期和恢復期雙份血清抗體中和試驗等實驗室檢測,發現兩省報告的大部分病例標本中存在一種屬于布尼亞病毒科的新病毒感染,并初步認定檢測發現的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病例與該新病毒感染有關。由于該病毒命名和進一步確認工作還在進行之中,暫以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命名此病毒感染所致疾病。為及時指導臨床醫生和疾病預防控制專業人員做好該病的診斷、報告、治療、現場調查、實驗室檢測、疫情防控和公眾健康教育工作,依據目前對該病的認識和研究進展制定本技術指南。
一、目的
(一)指導各級醫療機構開展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的診斷和治療,及時報告病例并做好個人防護工作。
(二)指導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開展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流行病學調查、實驗室檢測和疫情控制工作。
(三)指導各地做好預防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的公眾健康教育工作。
二、疾病概述
(一)病原學。新發現的病毒屬于布尼亞病毒科(Bunyaviridae)白蛉病毒屬(Phlebovirus),病毒顆粒呈球形,直徑80-100 nm,外有脂質包膜,表面有棘突。基因組包含三個單股負鏈RNA片段(L、M和S),L片段全長為6368 個核苷酸,包含單一讀碼框架編碼RNA依賴的RNA聚合酶;M片段全長為3378個核苷酸,含有單一的讀碼框架,編碼1073個氨基酸的糖蛋白前體;S片段是一個雙義RNA,基因組以雙向的方式編碼病毒核蛋白和非結構蛋白。病毒基因組末端序列高度保守,與白蛉病毒屬其他病毒成員相同,可形成鍋柄狀結構。
該病毒與布尼亞病毒科白蛉病毒屬的裂谷熱病毒Uukuniemi病毒的氨基酸同源性約為30%。
布尼亞病毒科病毒抵抗力弱,不耐酸、易被熱、乙醚、去氧膽酸鈉和常用消毒劑及紫外線照射等迅速滅活。
(二)流行病學。
1. 地理分布。目前已在河南、湖北、山東、安徽、遼寧、江蘇等省發現該病病例,病例主要分布在以上省份的山區和丘陵地帶的農村,呈高度散發。
2. 發病季節。本病多發于春、夏季,不同地區可能略有差異。
3. 人群分布。人群普遍易感,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區生活、生產的居民和勞動者以及赴該類地區戶外活動的旅游者感染風險較高。
4. 傳播途徑。傳播途徑尚不確定。目前,已從病例發現地區的蜱中分離到該病毒。部分病例發病前有明確的蜱叮咬史。尚未發現人傳人的證據。急性期病人血液可能有傳染性。
(三)臨床表現。潛伏期尚不十分明確,可能為1周~2周。急性起病,主要臨床表現為發熱,體溫多在38℃以上,重者持續高熱,可達40℃以上,部分病例熱程可長達10天以上。伴乏力、明顯納差、惡心、嘔吐等,部分病例有頭痛、肌肉酸痛、腹瀉等。查體常有頸部及腹股溝等淺表淋巴結腫大伴壓痛、上腹部壓痛及相對緩脈。
少數病例病情危重,出現意識障礙、皮膚瘀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可因休克、呼吸衰竭、彌漫性血管內凝血(DIC)等多臟器功能衰竭死亡。
絕大多數患者預后良好,但既往有基礎疾病、老年患者、出現精神神經癥狀、出血傾向明顯、低鈉血癥等提示病重,預后較差。
(責任編輯:周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