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產新政出臺至今已二月有余,前些日子關于物業稅是否開征熱鬧了一陣子,近期好像又偃旗息鼓了,同時又是對房地產今后發展變局胸中無數,猶豫不決。
盡管許多專家與學者對新政作了無數解讀,而近期議論最多的是房產拐點是否到來,房價是否已經到底部等。
在個人看來,這些恰恰是偽命題,研究這些沒有任何意義。
事實上,近期不少人表示疑問,房產的“底部”大概在百分之二十,超過百分之三十銀行就有麻煩了。其實無需擔心,至少還有數以萬億計的游資猶如猛虎。
本人始終認為,中國房地產的深層次頑癥是流動資金過剩,于是就引申出一個命題:本次新政是個階段性的局部調整還是一個長期性的戰略方針?這個問題很重要,盡管有關部門表示,房產新政不會半途而廢,但還是要從整體來思考問題。
從當前市場來看,新政至今二個月,從房產交易量看,總體呈下行趨勢,有些城市下行 30%--50%。于是,不少人認為新政的目的就是打壓房價,由此推導出房價下降就顯示新政的作用。
而從長遠來看,市場成交量低迷,再不差錢的發展商也會資金短缺,如果堅持不減價,那么機會成本就是減少或者不拿地。
房地產的關鍵點不是房價。
眾多周知,房地產的整個產業鏈在GDP中近三個百分點,從我國現有經濟看,至今未找到一個產業能夠替代房產業。
一旦市場相持階段過長,銀行的金融危機悄然上升,我國銀行信貸業務非常單一,放貸成為銀行利潤的主要來源,發展商資金循環受阻,大量按揭業務游離市場,而這將導致宏觀經濟“硬著陸”。
個人看來,新政大考期還沒到來,現在只是熱身賽,真正的大考期在今年年底至明年上半年,而過后,新政是一個階段性調整措施還是長期性的戰略舉措,要看明年上半年的一些問題怎么解決對策。
這些對策包括了近九萬億的基礎建設、房價的高位反彈、以及GDP與就業的矛盾等等。而新政大考,實際上是考驗決策者的智慧與能力。 (朱詠敏 新浪知名博主 本文有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