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因為生產不出更優質的牛奶,于是就將“合格”的標準線往下拉。專家們這種“削足適履”的邏輯實在是駭人聽聞。不能因為企業的生產落后而損害消費者的利益,賠上全體國民的健康。
據廣州市奶業協會理事長王丁棉近日透露:2010年調整國家牛奶質量標準后,每毫升細菌總數上升到200萬個,蛋白質則下降為每百克2.80克。而發達國家的牛奶標準是蛋白質每百克3.0克以上,每毫升牛奶中的菌落總數是10萬個。差距如此之大,難怪被業內認為是“全球最低”的標準。
修訂來修訂去竟然修訂出一個全球最低的乳業標準來!中國的乳業標準為什么就不能向國際標準看齊呢?
內蒙古奶業協會常務理事金海認為,單純強調提高標準是不切實際的,我們的檢測標準必須符合我國的國情。
衛生部修改牛奶標準的專家組成員、內蒙古奶協秘書長那達木德也認為,中國奶業的現狀要取決于國情,不能盲目提高標準。“我們國家72%的牛奶是散戶生產,春夏這兩個產奶旺季,北方絕大部分地區生產的牛奶,蛋白質含量達不到,這樣會出現什么問題?乳品企業按照2.95國標來執行的話,這樣的牛奶都要倒掉。農業部做了大量的調研,主要從國情出發,照顧最大多數奶農的利益,把標準降低了一下。”同樣,牛奶中的細菌總數上調,也是考慮到農民散養奶牛的環境現狀,“養殖環境比較差,這就包括乳房炎的發病率,細菌數真正按50萬來規定,也是絕大多數達不到的標準。在這樣情況下,定格每毫升200萬個,就能保證奶農生產合格的奶。”
喝這樣低標準的牛奶對消費者的健康是否有影響呢?那達木德說:“我國牛奶全是液態奶,喝牛奶的目的就是讓國民獲得優質蛋白和補償鈣,這兩個目的通過常溫奶完全可以達到。”常溫奶是指在牛奶加工過程中137度高溫瞬間消毒殺菌制作的牛奶,60度到85度緩慢加熱殺菌制作的牛奶叫巴氏奶。而西部乳業發展協作會執行副會長魏榮祿認為,在現有標準下生產的常溫奶,由于存在有害菌,顯然不安全。“200萬里邊,有害菌的代謝產物是有害的。有害菌代謝產物,殺菌是消除不了的。細菌數越高,安全系數越低。”所以這樣低標準的牛奶對公眾的健康確實是有不利影響的。
就因為生產不出更優質的牛奶,于是就將“合格”的標準線往下拉。專家們這種“削足適履”的邏輯實在是駭人聽聞。“為照顧最大多數奶農的利益”,這樣的理由看起來很民本,但這讓千千萬萬為低標準的“合格牛奶”埋單的消費者情何以堪?市場交易的基本原則在于平等無欺,消費者支付了不菲的貨幣,換得“全球最低標準”的牛奶,這究竟是激賞了效率,還是鼓勵了公平?
按照某些專家的說法,由于企業生產不了“合格”的產品,所以要降低標準,可是為什么企業的生產會那么落后呢?2010年的新標準比1986年的老標準更低,是不是意味著中國乳業的生產水平經過二三十年的發展沒有得到提高反而下降了?生產水平沒有得到提高就是企業本身的問題,而不是標準太高的問題,不能因為企業的生產落后而損害消費者的利益,賠上全體國民的健康。
實際上,“國情論”是企業缺少社會責任擔當的明證,是對消費者權益的漠視,而用“國情論”作為辯護,是一種丑陋的行徑和愚蠢的做法。所謂的符合國情,所謂的照顧多數奶農的利益都只是幌子,制訂低標準的唯一理由,是標準受到了利益集團和既得利益者的綁架與左右。廣州市奶業協會理事長王丁棉認為,中國乳業的標準受到大型乳業企業和乳協的挾持,遠遠低于國際標準。這樣的低標準無視消費者的利益,無視公眾的健康,為了某些企業的眼前利益而置全體國民的健康于不顧,后果極為嚴重。
中國乳業的標準必須向國際標準看齊,逐步提高。而不是遷就某些既得利益的企業,那不僅會使企業生產水平裹足不前,同時也會危害公眾的健康和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