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資源的節約與保護方面,寧波與北京,一南一北兩個城市帶了個好頭。寧波為了解決利用再生水“叫好不叫座”的全國性難題,把再生水真正用起來,他們邁出了“5大步”關鍵步驟。北京逐步完善了以節水高效為導向的產業體系、循環型水資源利用體系、創新型政策管理體系、互動型社會參與體系“四大體系”。

寧波水務管理新模式
浙江寧波是一個豐水地帶的缺水城市,由于寧波能源、石化、造紙、印染等耗水產業集群的飛速發展,每天生產用水與水資源供需之間的矛盾已成為寧波經濟再大踏步發展的制約因素。
這也是中國大多數城市水資源困境的映像。記者了解到,為破此困局,寧波市委、市政府認為開發利用再生水,是促進水資源良性循環的重要途徑。
一是制訂利用再生水的法律、法規。寧波市委、市政府在數年間系列化地出臺了利用再生水的法律、法規。從投資、建設、水質、水費征收、監管及稅收等方面,為制水戶、用水戶及監管者制訂了一套游戲規則。
二是從“全水”的視角,重新規劃水資源。寧波市委、市政府認為地下水、地表水、海水淡化、供水、污水、再生水都是水資源“全水”自然鏈條的一環,不能割裂而要統籌規劃。而調控的“紅綠燈”是政府手中掌控的用水指標的分配權。
三是拉開各類水價的比價幅度。寧波市委、市政府多年來巧妙抓住了公用事業價格調整的數次“窗口期”,穩步謹慎地拉開新鮮水、工業供水和再生水三者之間的比價幅度。為全社會應用再生水創建了一個商業化機制。
四是政府首先“杠桿”性地投資再生水基礎設施。寧波認識到,政府要首先帶頭拿出真金白銀“杠桿”性地投資再生水的基礎設施。投資了寧波巖東再生水廠,使用政府掌控的污水處理廠尾水產出適度品質(適度除鹽)的再生水,投資了再生水管網將再生水供應至工業用水戶門前。而在當今社會資金充沛的大勢下,一套有巨大商業價值的再生水基礎設施不會長久成為政府的財政負擔。
五是清醒地選擇再生水廠工藝。寧波市委、市政府及其主管部門在全國范圍調查了利用再生水的成功及失敗案例,清醒地認識到一座再生水廠能成功運行的關鍵——要十分可靠地保證再生水廠的長期穩定運行。再生水廠作為大型工業企業的保障型水源廠,即使是采用污水處理廠尾水作為來水,也絕不允許設備污堵、產水率不斷下降、主要部件4年內就要更換、運行管理太過精細及濃水排放不達標等“原生性”隱患;產水水質要適度。寧波大型工業企業最為短缺的是符合循環冷卻水水質的補水,不能接受達到一級A標但不除鹽的城市尾水,同時也不應接受除鹽達到純水級的“豪華”水質;再生水制水成本要足夠低。為了保護再生水用戶的商業利益,在保證適度水質的前提下,制水成本要足夠低,這是寧波市委、市政府在推行再生水的同時又不減弱地方招商引資競爭力的另一“訣竅”。
在上述戰略規劃和戰術思路清晰后,寧波政府投資建設的大型廢水再生回用工程——寧波巖東再生水廠,最終采用了全球領先的、具有中國知識產權的電吸附廢水除鹽回用技術,以極低成本成功破解了寧波鋼鐵、臺塑石化、寶新不銹鋼等大型工業企業缺水的困局。寧波巖東再生水廠的噸水電耗僅為0.57kWh/度,再生水出廠價僅為寧波工業供水價的30%。該再生水廠每年節約城市優質水源3650萬噸,相當于在寧波新增了一座為20萬人口供水的中型水庫。
#p#副標題#e#
“北京‘萬元GDP水耗’意識”
兩年前,北京市水務局局長程靜曾自豪地宣布,“2009年北京市節約新水1.1億立方米。
按可比價格計算,2009年北京萬元GDP水耗由上年的35.7立方米下降到33.1立方米,同比下降7.41%。與2005年相比,萬元GDP水耗下降33.13%,提前超額完成‘十一五’期間萬元GDP下降20%的預定目標。”不再看重GDP,而是看重萬元GDP水耗,這就是北京的節水意識。
北京水資源先天不足。與紐約、倫敦、東京等世界城市相比,北京不僅多年平均降水量和本地人均水資源量都遠遠少于這些城市,而且境內沒有大江大河,不具有濱海的優勢。
資料顯示,1999年以來,北京遭遇持續時間最長、旱情最嚴重的干旱期,平均降水量減少兩成,形成的可利用水資源量減少了48%,依據新條件下降水、水庫來水和地下水關系分析,未來北京水資源供需風險更加突出。
另一方面,北京再利用現有措施實現節水目標的空間越來越小。程靜指出,北京的節水工作已經進入了跨上新臺階的攻堅階段。進一步調整產業結構和用水結構,進一步加強節水社會化管理,成為節水型社會建設面臨的重大考驗。
同時,北京原有的節水管理方式很難適應新形勢的需求。程靜說:“曾經的節水管理對過去的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重要支撐作用,但如果還照抄照搬原來的思路和辦法,已不可能適應新形勢下的北京發展需要。我們迫切需要尋找到既繼承傳統,又更具活力、更加有效的節水管理新模式。”
這意味著,從水資源和水環境支撐的角度,北京要建設世界城市必須走出一條有鮮明特色的發展之路。程靜說:“以節水為標準推進北京發展方式的轉變,不僅符合世界城市建設的方向,也適應北京缺水實際的要求。北京要成為水資源集約利用、高效利用的‘創新者’、‘實踐者’和‘領先者’,為缺水地區現代化、國際化城市建設開辟出新途徑。北京將完善節水管理‘四大體系’,實施‘十大行動’,實現節水型社會建設的目標,為世界城市建設助力。”
基此,北京逐步完善了以節水高效為導向的產業體系、循環型水資源利用體系、創新型政策管理體系、互動型社會參與體系“四大體系”。
一是完善以節水高效為導向的產業體系。據介紹,北京已經形成以服務業為主導的現代產業發展格局。現代服務業是綠色的產業、節水的產業,適應北京缺水條件的產業結構。不斷完善節水高效的產業體系,目的是要在調整產業結構思路下,嚴格控制水資源利用總量,促使水資源向節水高效的領域流動。北京市已確定了淘汰“三高”企業的產業政策,一方面加大淘汰高耗水企業力度,另一方面嚴格把關,嚴格準入管理,不讓高耗水企業進入北京市場。
二是發展循環型的水資源利用體系。北京把加大非常規水源利用作為緩解水資源緊缺的戰略。目前,正在通過工程設施、管理措施促進污水資源化,并加緊制定與《北京市排水和再生水管理辦法》相配套的規章,進一步完善政策體系,鼓勵再生水的生產和利用。
三是創新型的政策管理體系。“要實現節水的社會化管理,必須要通過制定政策法規和行政督察等方式主導節水型社會建設。要堅定不移地健全以落實責任制為重點的節水管理制度,層層分解和落實節水責任。要建立和完善節水法規和政策,促進節水機制的形成,從而實現節水管理的規范化和社會化。”程靜介紹。目前,北京正在修訂《北京市節約用水辦法》。
四是互動型的社會參與體系。加大宣傳推廣力度,一方面提高社會公眾對市情水情的了解,另一方面,培育同節水型社會相適應的節水文化。
除了確定在工業節水方面退出“三高”企業40家,在農業方面新增、改善農業節水灌溉面積18萬畝、強化農村節水管理外,北京還明確要求嚴格控制社會單位用水,加強社會單位及行業用水監管,繼續擴大再生水利用等一系列行動。
為控制社會單位用水,北京市節水部門下達了全市用水計劃,為確保計劃指標執行,北京將實行責任制考核和績效管理,對超計劃用水單位實行累進加價。
在加強社會單位及行業用水監管方面,要求賓館、飯店將空調冷卻水循環利用率提高到98%以上;機關事業單位用水器具全部使用節水型用水器具;學校全面開展雨水利用設施建設,因地制宜開展雨水利用工作;洗車業要落實“洗車行業用水管理要求”,促進使用再生水和循環水設施;高爾夫球場要建立雨水收集利用設施,有條件的要使用再生水進行綠化。
為擴大再生水利用,提高再生水利用率,北京增加再生水生產能力,加強再生水廠建設,并同步配套再生水管線,確保用三年時間完成中心城區污水處理廠升級改造。同時,鼓勵社會單位使用再生水,力求全年再生水利用增加到6.8億立方米,再生水利用率提高到65%。
在雨水利用工程建設方面,郊區將新建150處雨洪利用工程,增加汛期蓄滯利用雨洪能力。市、區公園都要建設雨水利用工程,綠化用水要使用再生水或雨水。
北京還不斷完善節水法規體系,加強節水檢查力度。修訂完成了《北京市節約用水辦法》,制定相關行政規章、規程、標準等配套措施,強化對用水行為的法律約束。
北京市城市執法部門將會同節水部門加強節水檢查的力度,對全市計劃用水單位進行全面檢查,同時對浪費用水的現象進行處罰,將視各單位浪費用水情節輕重核減計劃指標,并對影響較大的予以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