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于寧波北侖區的亞洲最大的再生水除鹽車間
水源地如果達標,即便是只用最基本的傳統工藝處理,水質都會合格。因此,保障飲用水安全,最有效、見效最快的辦法就是凈化水源地。
中國民族衛生協會健康飲水專業委員會常務副會長馬錦亞把中國目前飲水現狀,分為6個層次:沒水喝;有水不能喝;能喝不衛生;衛生不安全;安全不健康;健康不規范。
符合新國標的飲用水屬于“安全又健康”類,不在此列。這恰和現實相對應:中國內地無一城鎮實現自來水直飲。
在邁向新國標的“征途”中,幾乎所有的專家都認為,作為自來水原料的原水受到污染已成飲水安全的“頭號敵人”。因為,據統計,至2009年底,全國縣以上4000多家自來水廠中,98%仍使用傳統工藝。目前,僅有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和杭州、鄭州等部分城市的部分水廠實現了深度處理。專家估計,至今采用深度處理的水廠,比例只會再多一到兩個百分點而已。而與水污染相伴的是,中國水資源的短缺。如果把水污染導致的飲用水安全看做“近憂”的話,水資源的短缺即是“遠慮”,二者互為因果——且都讓可飲用水變得更少了。淺顯的一個邏輯是,如果沒有水喝,又何談飲用水安全與健康?
“近憂”與“遠慮”
水利部副部長胡四一今年2月表示,2010年全國廢污水的排放總量達到750億噸,河流水質的不達標率接近40%,其中喪失了利用價值的劣五類水占了20%,直接威脅到城鄉的飲水安全和人民的身心健康。
對于水源地水質現狀,《2010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中提到,全國地表水污染依然較重,全國7大水系總體為輕度污染,湖泊(水庫)富營養化問題突出。
據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黨委副書記、中國土木工程學會水工業分會秘書長劉文君介紹,嚴格來說,Ⅰ類、Ⅱ類水體可以作為飲用水源,但我國的現狀是在某些地方會放寬到Ⅲ類水體。即使這樣,2010年全國204條河流409個地表水國控監測斷面中,Ⅰ類~Ⅲ類、Ⅳ類~Ⅴ類和劣Ⅴ類水質的斷面比例分別為59.9%、23.7%和16.4%。僅從河流的情況看,就有40%左右的水體達不到要求,湖泊(水庫)的水質達標率更低。26個國控重點湖泊(水庫)中,滿足Ⅱ類水質的1個,占3.8%;Ⅲ類的5個,占19.2%;Ⅳ類的4個,占15.4%;Ⅴ類的6個,占23.1%;劣Ⅴ類的10個,占38.5%。
《2010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中顯示,2010年,全國113個環保重點城市共監測395個集中式飲用水源地,其中地表水源地245個,地下水源地150個。監測結果表明,重點城市年取水總量為220.3億噸,達標水量為168.5億噸,占76.5%;不達標水量為51.8億噸,占23.5%。
另據環保部環境監測司發布的《2011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2011年,全國地表水總體為輕度污染。湖泊(水庫)富營養化問題仍突出。據環保部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司公布的《2010年環境統計年報》,自2001年以來,廢水排放總量呈持續上升趨勢。其中,生活污水排放量始終呈增長趨勢。令人稍感安慰的是,工業廢水排放量近年來總體上穩中有降。
但不好的情況是,近年來水污染事件依然高發頻發。劉文君說,清華大學飲用水安全研究所幾乎參與了所有有影響的突發水污染事件的處置,水源地突發污染事件每年都有不少,應該引起高度重視。對此,他們做了大量工作,包括研究建立水專項的應急技術和體系等。
但是,這些工作遠遠不夠,由于自來水廠的處理能力有限,水源地保護才是最核心的問題。“如果水源地保護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要保障飲用水安全只是一句空話。”
事實上,水污染與水資源短缺是世界范圍內都頭疼的問題。今年6月20日在巴西里約熱內盧開幕的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上,水資源問題也是此次大會的熱點話題。聯合國副秘書長沙祖康擔任了本次峰會的秘書長,他在峰會上重申了聯合國歷次會議的承諾:到2015年將把沒有安全飲用水和基本衛生條件的人口減少一半。
據美國中情局網站的資料,世界可再生水資源總量排名前10的國家,分別是巴西、俄羅斯、加拿大、美國、印度尼西亞、中國、哥倫比亞、秘魯、印度、剛果民主共和國。
不過,要是算起人均這筆賬,中國的情況就很不樂觀了。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提供的數據,2008年,世界人均可再生水資源最多的,是南美洲東北部的法屬圭亞那(609091立方米),最少的是科威特(6.85立方米),竟然相差近10萬倍。
中國人均為2112立方米,屬于中等偏下水平,不到美國的1/4,不到俄羅斯的1/10,但高于德國的1872立方米。在中國的15個陸上鄰國中,只有巴基斯坦和印度低于中國。
中國正在從政策層面加強對水資源的管控力度。今年2月,國務院頒布了《關于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意見》,確立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紅線:到2030年全國用水總量控制在7000億立方米以內。為了達到這一目標,到2015年,全國用水總量力爭控制在6350億立方米以內。
#p#副標題#e#
再生水的熱情與困惑
一個國家的用水總量,與人口總量和工農業發展水平等因素密切相關。世界用水總量排名前三的分別是印度、中國和美國。中國目前年用水總量已經突破了6000億立方米,約占水資源可開發利用量的74%,很多地方水資源的形勢十分嚴峻。
世界上約70%的淡水用于農業,約22%的水用于工業。而家庭用水約占世界總用水量的8%,主要用于飲用、沐浴、烹調、清潔和私人庭院澆灌。我國總用水量約5300億立方米,其中農業3430億立方米(約占64.5%),工業1170億立方米(約占22%),生活630億立方米(約占12%)。這意味著,對于城市來說,如何把22%的工業用水最大程度地節約、利用,已是至關重要。于是,再生水應運而生。
被稱為“城市第二水源”的再生水是指污水經適當處理后,達到一定的水質指標,滿足某種使用要求,可以進行有益使用的水。和海水淡化、跨流域調水相比,再生水具有明顯的優勢。從經濟的角度看,再生水的成本最低,從環保的角度看,污水再生利用有助于改善生態環境,實現水生態的良性循環。
據權威信息發布的《中國再生水市場分析報告(2010版)》顯示,2009年,全國城市污水處理率已達到73%,城市污水回用率達到8.6%,再生水利用率不足1%,相比于發達國家再生水70%的利用率水平,我國的再生水利用還處于起步階段。與再生水回用被冷落的尷尬局面相悖的現狀卻是全國城市嚴重缺水,655個城市中有近400個城市缺水,其中約200個城市嚴重缺水。如天津、煙臺、大連人均水資源占有量都只有200立方米左右。
并非企業不愿用再生水。中國幾乎所有制造行業均制訂了針對本行業的污水回用規劃。各制造企業的污水回用都在以超常的速度迅速展開。許多大型制造企業,已感受到隨中國經濟持續增長、城市化進程加快和環境容量減少而導致的水資源稅(2010年開征)、原水費、工業供水費、排污費及污水處理費等和水有關的價格不斷提高的威脅,以至于某些大型制造企業爭相投資污水處理廠以控制再生水水權。但是目前,工業污水回用率只有13%左右,很重要的原因是存在“技術瓶頸”,一方面是制水成本太高,另一方面是工業污水除鹽回用運營成本高和除鹽回用技術過于復雜、運營差錯率高,不易控制產量和質量。這致使制造企業對污水除鹽回用熱情和困惑并存。
不過這一情況正在改觀。愛思特水務科技公司總經理孫曉慰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長期以來,市場亟需一種制水成本低、運行可靠的實用除鹽技術。由于制水成本高,使得再生水產業難以形成利益驅動,從而形成了“叫好不叫座”局面,由此技術局限性導致無法建立有效的市場機制,最終致使政策的缺失和不完善。“但現在電吸附除鹽技術改變了工業企業循環冷卻水排污水處理回用的單一途徑,使得工業企業水處理整體解決方案更加合理,真正實現了‘高水高用,低水低用,一水多用,節能降耗’的環保要求,為工業企業帶來運行管理和運行成本上的實用性、經濟性。”
作為這一技術的領軍企業,孫曉慰介紹,電吸附水處理技術是利用帶電電極表面吸附水中離子及帶電粒子的現象,使水中溶解的鹽類及其它帶電物質在電極表面富集濃縮從而實現水的凈化與淡化。與傳統水處理技術相比,電吸附技術具有性能穩定,運行成本低,工藝流程簡單,操作方便、除鹽率可根據用戶要求進行調節等優勢,使用戶以極低的成本即可獲得穩定可靠的第二水源。其對COD的降解率可以達到30~80%之間,濃排水COD不濃縮,可直接達標排放,無二次污染,無不良的環境影響,水的回收率可以達到75%以上。而且,電吸附的投資與同類技術相當或略低,運行成本僅為0.5~1.5元,為同類技術的1/2~1/5,且低于一般城市的取水水價,在節能減排的同時,每生產一噸水可帶來0.5~3元的經濟效益。
據預測,目前中國水務市場的市場潛力為70億美元,這也為電吸附技術的推廣提供了廣闊的舞臺,目前的電吸附水處理技術,每處理一噸廢水的毛利約為0.2美元,正是由于電吸附技術具有獨特的技術優勢和無可比擬的成本優勢,目前已廣泛應用于化工、冶金、有色金屬、電力、石油化工、建材、輕工、紡織等工業廢水和市政廢水回用,以及市政和民用供水、農村直飲水行業。
再生水發展離不開政策制定和完善
據估計,2030年前全國工業缺水量將達到600億m3。目前,國家有關部門已通過各制造行業《十一五規劃》、《十二五規劃》等法規和制度,要求各企業單位產量的新鮮水耗水量要逐年降低。同時每年分配到企業的新鮮水指標越來越少。
這種情況下,專家表示,再生水的推廣應用意義重大。
首先,可以減少對新鮮水源的需求,從而可以節約大量的可使用的淡水資源,具有明顯的社會效益;其次,對冷卻循環水排污水進行回用處理,減少了污水進入河流、湖泊的量,從而減少了對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可帶來顯著的環境效益;再者,以排污水為原水的回用處理廠的制水成本低于甚至遠遠低于以自然水為原水的自來水廠,所以對循環水排污水進行回用處理也具有很大的經濟效益。
不過,盡管再生水用途廣泛,包括工業用水、城市雜用、市政景觀用水、城市建設、補充地下水和灌溉用水等,市場也十分巨大,但資料顯示,截至2009年,我國城鎮污水再生水生產能力約為1238萬噸/日,實際利用量約為673萬噸/日,僅占污水排放量的5.6%。
據了解,我國城市工業和市政用水的比例約為6:4。工業用水方面,工業循環水約占整個工業用水的80%左右,是工業節水的最大潛力所在。市政用水方面,目前,由污水處理廠二級處理(包括MBR工藝處理)達到排放標準的廢水,經過簡單再生處理后,已經在對水質含鹽量要求不高的市政領域得到部分應用,如綠化、洗車、沖廁、河道補水等。孫曉慰介紹說,十二五期間,國家計劃將城鎮生活污水的回用率提高到10%,工業廢水的循環利用率要達到85%的要求,給愛思特水務這樣專注于再生水業務的企業無疑是一針強心劑。
然而遺憾的是,在規劃中,再生水的使用方向仍然停留在用于灌溉、綠化、城市景觀用水等低端回用方面。在孫曉慰看來,由于再生水做市政用水的附加值較低,導致用戶建設再生水設施和使用再生水的經濟驅動力不足,難以建立起有效的市場機制,形成了再生水利用“叫好不叫座”的局面。
鑒于再生水的應用是一項復雜、長期的工程,孫曉慰認為,需要政府、企業、用戶達成共識,在法律、政策、管理、技術、價格、宣傳等多方面共同配合促其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