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上海周先生一家信用卡透支“悲劇”,除了兒子小周的自身原因外,幾個“幫兇”起到了落井下石的作用。
信用卡管理的制度漏洞是最大的“幫兇”。信用卡透支額度是根據持卡人的收入狀況、信譽狀況以及擔保人的收入狀況和信用狀況來確定的。然而,持卡人可以辦理多家銀行的信用卡,銀行卻不知道一個自然人是否在其他銀行已經辦理信用卡了,繼續授信,甚至不顧持卡人在他行透支狀況而繼續授信。這種制度缺陷和漏洞是釀造周先生一家“悲劇”的原因之一。
銀行間對信用卡的惡性競爭是另一個“幫兇”。這些年,信用卡發卡量實現了跨越式增長,而普通百姓的信用消費知識、信用消費意識仍然停留在數年前的水平上。由于信用卡使用細則復雜繁瑣,普通消費者往往難解其意,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這種“揠苗助長式”增長明顯造成一人多卡,大量信用卡被“束之高閣”,睡眠卡數量驚人。更重要的是,發卡環節缺乏監督,營銷人員在不遺余力推銷信用卡時,一味強調其便利之處,對收費項目及有關用卡注意事項則含糊其辭,或是一語帶過。在這種情況下,小周在12張信用卡逾期還款,出現不良征信記錄后,還能夠辦出13張信用卡,并且能夠輕易透支十幾萬元,也就不足為奇了。事實上,信用卡就是一種信貸。信用(Credit)一詞來自拉丁文,意思是“信任”。1920年,一種類似金屬徽章的籌碼上,寫著“先購物,后付款”的購物牌——賒賬購物系統,被引進了美國。
據說第一張信用卡是餐車俱樂部發行的,這張卡的發明者是餐車俱樂部的創始人——弗蘭克·麥克納馬拉。有關他的發明,網上流傳著不同的故事,但都與吃飯緊密相關。后來,他的信用卡公司便用了與吃相關的名字。
有一個故事是這樣說的。一次弗蘭克請客吃飯,卻偏偏忘了帶錢夾,付賬時尷尬萬分。通達的老板解圍說,“我知道你信譽一向非常好,下次來一起付吧。”
這起意外使弗蘭克得到了啟發,他和朋友施耐德合作,在紐約創立了“餐車俱樂部”,為200名會員發放一張證明身份和支付能力的卡片,使他們在紐約27家飯店用餐不需帶現金,到時只要和餐車俱樂部一次清賬。這個網絡就是后來的餐車信用證公司,也是第一家信用卡公司。
1958年,美國運通公司發行了真正的信用卡(Amex)——運通卡。在美國被廣泛接受,發行使用。隨著時間的推移,到1959年,允許慢慢支付信用卡余額的是BankAmericard(1977年改為了Visa卡)。
信用卡有別于銀行卡,銀行卡每個月必須一次付清欠款,而信用卡則允許持卡人循環欠款余額,其代價必須支付欠款利息。當信用卡發展到20世紀70年代中期,賺錢圖利的目的,取代了方便攜帶與流通的初衷。
刷卡返現、免息分期、積分送禮活動……小區里、馬路旁、商場里,信用卡辦理點工作人員熱情洋溢的解說言猶在耳。然而相形于信用卡“存款無息、取款有費”,以及年費、手續費、罰息、滯納金等各種費,這些優惠簡直微不足道,只是“看上去很美”。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面對銀行眼花繚亂的推銷宣傳,消費者要睜大眼睛,不要因貪一時便宜而掉進圈套。信用卡名目眾多,消費者多是一知半解,一不小心就中了“圈套”,信用卡收費成了一筆“糊涂賬”。此外,持卡人還可能因信用卡被盜刷而損失甚重。老周一家的情況盡管只是個案,但已足以印證當前信用卡管理存在的漏洞。
對于信用卡的理解,除了銀行要加深,持卡者個人也要加深。慢慢的我們會發現,個人的支付當中不是花錢的時候最痛快,而是自己的支出和自己的收入最匹配的時候最痛快。
現在已經到達E時代了,信用卡在使用時確實為我們提供了方便,但我想用股神巴菲特說過的一句話作為結束語:
“觀察一下身邊的卡奴吧,他們在享受購物欲短暫的痛快之后,留下的是長期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