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裝油是相對于中小包裝油而言的稱謂,指的是無包裝、無品牌、無產品信息的食用油品。行業內稱家庭購買5升以下的食用油規格為小包裝,10升至22升等規格主要用于餐飲行業采購使用的稱為中包裝,中小包裝油統稱一次性包裝食用油。
對于散裝油,國內已經有10多個城市和地區禁止進入餐飲業,這被業內稱為“禁散”,但大多數地區沒有禁散,那散裝油的質量如何,是否和地溝油有聯系?它究竟來自哪里,又銷往、用在何處?
武漢散裝油集散地探訪
湖北省武漢市屬于沒有禁散的地區。
日前中國質量萬里行記者探訪了武漢市最大的農副產品集散地——白沙洲農副產品大市場。在這里,經營食用油的批發商有十多家,都是同時兼營各種中小包裝油和散裝油,個個業務繁忙,尤其是散裝油,生意非常好。
一位批發商說,臨近年關,餐飲企業用油量比平常增加很多,而餐飲企業都喜歡買散裝油,因為散裝油比中小包裝油要便宜一些。
記者調查發現,在這個市場上,十多家油品批發商對于散裝油的經銷價都比普通的包裝油每斤便宜一毛錢左右。
盡管經銷商們都稱“質量沒問題”,但一看散裝油的經營環境和裝備,讓人對它的質量安全很難放心。
記者留心到,在每一家食用油批發商的門口,都堆放著污濁不堪的大油桶。這些塑料桶是反復用來裝散裝油的周轉桶,而這些臨時性油桶曾經是油漆桶和涂料桶。
記者注意到,其中一家經銷商的油桶已經被腐蝕,它旁邊有一雙被腐蝕的手套,這是用燒堿清洗周轉桶時被腐蝕的——油桶上面有一塊海綿,是用來吸取灑到外面的食用油重新裝回油桶的;而另一家經銷店的散裝油油桶上面,堆放著拖把和鞋子等雜物;甚至有一家油品經銷店的老板娘直接把油桶旁邊當成了孩子的廁所。
記者走訪發現,在武漢的白沙洲和太平洋農貿兩個批發市場,二十多家散裝油經銷店的衛生狀況都是如此。那么,整個武漢市場上,散裝油的質量檢測狀況是怎樣的呢?
全國糧油標準化委員會油料及油脂工作組組長何東平告訴記者,近年來對武漢市的市場情況分析顯示,“凡是在菜市場,那種散裝的油脂95%不合格,主要是酸價過高,雜質過多,水分過大。”
在武漢市白沙洲農副產品大市場,記者還看到了更加讓人吃驚的一幕。在一家油品經銷店門口,運輸車的后端有一個運輸“甲醇”
的安全告示。這個甲醇專用車被用來當做了食用油運輸車。那么,甲醇專用車用來裝食用油,會有什么樣的安全隱患呢?
何東平表示,甲醇過多,可以導致雙目失明。“裝過甲醇,再裝食用油是絕對不允許的。油脂里面可能含有這種甲醇。如果是工業性的甲醇,則違反了《食品安全法》。”
散裝油主要流向餐館在武漢市白沙洲農副產品大市場,總共有十多家油品批發商,規模最大的每天要銷售散裝油一百噸左右,其它各家每天銷售散裝油都在幾噸到幾十噸。武漢共有這樣四個大的批發市場,每個市場都有多家散裝油經銷店。誰在購買散裝油,散裝油流向了哪里?
在白沙洲農副產品大市場,記者看到有人正在采購散裝油。兩位采購者從旁邊一個商店里買了一些食用油周轉桶,然后回到這家油品經銷店里。經銷店的工作人員像加油站給汽車加油一樣,用油槍把油罐里的油注入到周轉油桶里。等到裝滿這些周轉桶之后,一桶一桶地裝上一輛面包車,裝滿車之后,這輛車駛離了批發市場。
知情人告訴記者,雖然武漢市對于散裝油進入餐飲業目前還沒有禁止,但在不久前,有關部門打擊過一批以散裝油方式經營地溝油的不法商販。
走了二十多公里之后,面包車停在了一個二級批發市場門口。
為避免直接跟蹤進去被察覺,記者第二天重新來到這個市場一探究竟。這里的糧油店規模要小很多,數量不到十家,都是兼營中小包裝油和散裝油。油桶、油管、油壺等分裝設施與經營環境同樣骯臟不堪。在一家糧油店門前招牌上寫著,專供機關學校酒店快餐。在這家糧油店,一位采購者灌裝了兩桶散裝油。他告訴記者這是“餐館用油,自己吃不買這種油,自己吃買好油”。
記者注意到,在這里二次分裝后出售的散裝油都裝在原來用過的食用油包裝桶里,如果不仔細看與新的中小包裝油無法分辨。
在這個市場觀察了一個下午,記者發現購買散裝油的多數來自附近的餐館。無論在哪個批發市場,散裝油的價格每斤都比正規的中小包裝油便宜一毛錢左右。
那么,這些散裝油來自哪里,到底是否安全?
散裝油來源追蹤
經銷商們對散裝油的來源諱莫如深,但有人提到,武漢市場上的散裝油有一部分是從江浙一帶禁用散裝油的地區轉移而來。
一位經銷商談到散裝油的品質時說,他們銷售的部分散裝油的品質可以和金龍魚相提并論,因為其中有一些淵源。
他的說法是信口開河,還是確有一定關聯?記者追根溯源,找到了金龍魚位于上海的生產廠家求證。
上海嘉里食品工業有限公司生產部經理王野告訴記者,他們的產品主要有面向消費者的小包裝食用油,還有面向餐飲客戶的中包裝產品,另外還有給食品企業客戶的一些特種油。他同時表示,“我們工廠也生產一些散裝油,主要是供給食品企業,他們大量用我們的食用油,我們是用專用罐車把散裝油送給這些食品企業客戶。”
他承認,也會有一些散裝油賣給批發商,“我們可以保證從我們工廠出廠的時候這些產品都是合格的,但是這些貿易客戶把我們的油怎么去賣、賣給誰,有沒有摻加摻入其他的油我們就不能保證了。”
王野告訴記者,從嘉里公司出廠的散裝油不可能與武漢或其它地區直接進入餐飲業的散裝油有任何瓜葛,因為上海嘉里是1991年中國第一桶小包裝油的生產者,而且總經理朱俊作為浦東新區人大代表,是上海市禁用散裝油的推動者之一。
記者在武漢看到的散裝油,與上海嘉里生產的少量散裝油究竟有何區別,上海和其它地區禁止的散裝油又是什么樣的概念?
朱俊表示,市場上的散裝油有較大的質量隱患,因為沒有標識容易摻假,甚至可能是地溝油。
據了解,地溝油基本上都是以散裝油方式流通,并且餐飲企業是它銷售的主要渠道甚至是唯一渠道。
記者調查發現,散裝油雖然不等于地溝油,但由于地溝油都是以散裝油的方式回到餐桌的,因此,禁止散裝油,采用一次性食用油包裝無疑能從根本上杜絕地溝油重回餐桌。從2011年起,北京、海南、青島、西安、烏魯木齊、北海、洛陽、寧夏、昆明、上海等10多個城市和地區已經禁散,推廣使用一次性包裝食用油。
問題是,在禁散地區,散裝油是不是已經銷聲匿跡了呢?
改頭換面的散裝油
在禁散的上海市,記者對多個批發市場進行了調查。在嘉定區馬陸批發城,這里的油品市場環境明顯比武漢的批發市場好了很多,看起來整潔有序,每一家銷售的都是中小包裝油,看不到散裝油的痕跡。
但仔細觀察之后,記者發現了一些問題。同樣是20升的外包裝,很多油品的分量參差不齊,一桶油相差一兩斤很常見,多的相差三四斤以上。
一位經銷商透露了其中的秘密,就是經銷商可以向有的油品廠家專門定制缺斤短兩的中小包裝油。
而另一家經銷商銷售的油品,每一桶的豆油價格竟然比上海本地的海獅品牌豆油要便宜十幾元到20元。“正常競爭的話,不可能有這么大的差異,它只可能通過短斤缺兩或者是摻偽來達到這樣一個目的。”有油品經銷商認為。
種種跡象顯示,這些中小包裝油并不規范,很可能就是散裝油的改頭換面。根據油桶包裝上的地址,記者找到了位于嘉定區南翔鎮的這家油品生產企業。其工作人員稱,可以根據需要定做散裝油。
顯然,上海禁散之后,雖然當地食用油市場日趨規范,但仍有部分散裝油經營隱蔽存在。那么,目前在全國范圍內,餐飲業流通的散裝油究竟有多少?
朱俊說,在餐飲行業目前仍然可以說是散裝油為主,“從我們了解的數據看,2012年比如說在全國有700萬噸的這樣一個餐飲的食用油的市場,其中真正用包裝油的只有200萬噸,不到30%。”
按照這個說法,消費者走進餐館,吃到的食用油只有不到30%是來自正規企業生產的質量安全可靠的一次性包裝油,另有70%吃到的是可能存在安全隱患的散裝油,其中包括地溝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