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北京老齡辦、致誠公益·北京老年維權服務工作站聯合發布了《老年人涉眾型經濟犯罪被害風險調研報告》,報告指出,針對老年人的此類犯罪主要集中于投資、理財以及購買藥品、保健品等方面,被騙老人經濟損失個案最高達300萬元,52%的老年人因害怕子女埋怨不愿告訴子女,75%的老人遭侵權后會主動尋求幫助,但維權實踐中往往遭遇立案難、罪與非罪界定難、挽回損失難等問題。
投資、理財、保健品,處處有陷阱
《報告》顯示,針對老年人的經濟犯罪和詐騙往往以投資企業、項目等看似“合法”的方式進行。
2016年5月,68歲的何女士和朋友一起與某財富公司簽訂借款協議書。協議約定投資某市電動車有限公司,投資金額共127萬元,何女士個人出資15萬元,年利率24%,為期一年。事前,何女士和朋友曾一起到電動車有限公司參觀考察。但打款后,該財富公司突然“失聯”。何女士找到電動車公司后,對方表示沒有收到過什么財富公司的投資。
無獨有偶。78歲的趙先生,去銀行存款時被工作人員推薦購買了理財產品。一份是2013年2月購買的,金額175萬元,另一份是同年8月購買,金額85萬元,雙方約定利息12%。第一年曾收到利息分紅,第二年沒有收到。后來趙先生找到銀行卻發現,該理財產品并非銀行發售,而是一家理財公司。目前,該理財公司早已易名換地經營。后雖幾經協調,但他只陸續收到協調返還的60萬元左右。
當前由于銀行利息低,市場上各種P2P項目又泛濫,準入門檻極低,使得很多不諳世道的老人被吹噓的高利息或者好項目欺騙,損失慘重。此外,除了投資企業、購買理財產品,投資養老和購買各種“神藥”“保健品”也是老年人被騙最常見的形式。
83歲的管先生今年接到一個神秘的電話,對方自稱是“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來給他發放養老物資的。銷售員上門帶管先生到昌平一個酒店免費體檢服務,而后讓管先生購買5000元的福利卡。接著,銷售人員又聯系管先生說血檢結果顯示有問題,給他推銷保健品。發現情況不對的管先生這時要求退卡,卻被拒絕。
根據調查,以會議(講座)等形式銷售保健食品已經是保健品行業內的“標配”推銷手段,一些不法分子也通過“健康講座”“贈送禮品”的幌子,向老年人變相推銷高價保健品。據業內人士透露,老年人非常關心健康,時間也相對充足,很容易成為重點推銷對象。而當前業內“騙術”也與時俱進,“噓寒問暖”“旅游兜售”“現金返還”形形色色的“花招奇出”,大打“免費牌”“專家牌”“親情牌”,大量老人“前仆后繼”上當受騙。
比如“免費牌”,市場上保健品商家在推銷時會先發放免費小禮品、贈送藥物、免費義診等,采取“放長線釣大魚”的手段,給不知情的老年人制造“買藥不花錢”“不買白不買”的假象,引起關注。同時,一些旅游兜售、現金返還等騙術也在升級。據業內人士透露,一些產品銷售現場異常火爆,其實是精心策劃的營銷噱頭,一些老年人“被忽悠”參加活動,往往正是貪圖商家“免費”便宜。商家隨后通過“溫水煮青蛙”方式,展開后續高價保健產品的推銷,老人不知不覺中就會上當受騙。
《報告》指出,不法分子往往冒用衛生部、藥品監督管理局、各大醫院和各種醫學研究機構以及“老齡委”等機構和協會的名義,以送醫療保障、送免費禮物、免費旅游為餌、拉老人聽講座、搞免費體檢,騙取被害人的信任,趁機推銷保健品、藥品或其他商品。一些不法商家利用“專家”做宣傳,通過專家講座、專家訪談、養生現場會等形式做幌子,一定程度上會打消老年人的顧慮。為了凸顯保健產品的“高大上”形象,講座人往往是被冠以國家高級營養顧問、軍醫老專家等各種頭銜的專家,為了讓老年人對產品深信不疑,在宣傳方面大做文章,為產品銷售做足鋪墊。很多老人被“專家”迷的神志不清,即使是家人強烈制止,都無法阻攔。
還有一種“親情牌”。一些保健品營銷人員會從關懷角度入手,一旦獲得老人的聯系方式、家庭情況等信息后,會表現得非常熱情,不斷對老人們噓寒問暖,關心老人的疾病,通過逐步的交流來騙取老年人的信任。很多的“空巢老人”子女常年不在身邊,自己的防范意識變弱,缺乏親情關懷,極易中招陷入“溫柔陷阱”。
身心脆弱讓老年人陷于危險境地
《報告》分析,針對老年人的此類經濟犯罪和詐騙,作案方式趨于職業化。涉案公司從過去的小作坊、路邊店發展到進高級寫字樓注冊公司。這類公司企業內部組織結構嚴密、齊全,從而導致老年人辨別難度加大,深陷各種圈套,讓他們身體和經濟遭受雙重打擊。
老年人為何會成為此類詐騙的重災區?
犯罪學家漢斯·馮·亨蒂希早在20世紀40年代就曾指出,“老年人握有大多數的累積財富和財富給與權。同時,他們身體虛弱、精神衰弱。財富和身心脆弱的共同作用使得老年人處于危險之中。”
專家分析:老年人容易受到欺詐,一是老年人自身受經驗、知識、時代變化這些因素的影響,對新近發生的理財問題、欺詐問題了解較少;第二,老年人手中往往有一些積蓄用于養老,這些錢如果受到欺詐,往往導致老年人的生活受到根本性的改變;第三,不論是理財還是保健品,其低成本與高利潤也是致使不法分子鋌而走險的重要原因。
不可否認的是,無論欺騙招數如何翻新,不法分子之所以能得逞,與老齡化社會特質分不開,即老人高齡化、失能化、空巢化和少子化。
當老人從家人那里得不到足夠的關懷時,推銷人員的“溫柔以待”就起了作用。“有的推銷人員,有時對老人顯得比親兒子、親閨女更親切。那種熱情和關懷,確實是挺能打動老人。”在一起破壞的保健品詐騙案中,數十位老人都有認了一位共同的干兒子,就是因為這個“干兒子”比自己的親兒子親閨女還要“親”。
此外也有專家分析,另外一種需要,是老人對自我價值實現的需要。“我還有用,我還能創造價值。”多數投資被騙的老人多是抱著這樣一種心理,中了詐騙分子的圈套。
老年人受騙后維權難
近年來隨著法治觀念的深入人心,老年人的維權意識也得到提高,《報告》數據表明,75%的老年人在權利受到侵害后會主動尋求幫助,但立案難、罪與非罪的界定難、挽回損失難等都讓老年人的維權實踐困難重重。
有律師表示,在司法實踐中,確實存在民間借貸、集資詐騙罪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認定界限上的分歧和困難。“有些案件確實時間跨度大,涉及人員多,本息金額混雜,當事人階段性訴求不一,給辦案帶來很大困難。”
而對于保健品詐騙,雖然新的食品安全法已經頒布實施,但是相關配套規章沒有落實,一線執法缺乏可操作性。目前保健食品市場還沒有建立完善的監管體制,因而不少虛假宣傳的企業抱著“撈一把就走”的想法在攪亂市場,只要“沒人舉報,無人追究”,不良商家便可“悶聲發大財”。
甚至有些不法分子,他推銷的就是正常的保健品,但是極力吹噓,把保健品吹成能治療各種疾病的神藥,這種情況下,即使是食藥監執法人員出面,也不能過多干涉,因為賣的保健品是真貨。
所以很多時候想替老人維權不如把防范工作做在前面,想辦法提高老年人的防騙意識。
據國家衛生計生委6月份發布的《中國家庭發展報告2015》顯示,截至2014年底,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經達到2.12億,占總人口的15.5%。空巢老人,也就是子女離家后的老年人,占到老年人總數的一半。這就意味著,保障老年人安享晚年不被“忽悠”也越顯現實意義重大。
有專家建議,政府相關部門應群策群力促進老年人防騙意識提升、從源頭上加強金融監管、加快民間金融立法,以求準確把握針對老年人涉眾型經濟犯罪的規律以及對社會穩定的影響,從而有效防范老年人被騙風險,更加科學有效地治理老年人涉眾型經濟犯罪,切實維護經濟社會的和諧穩定,保障國家和人民財產安全。
針對保健品商家違法成本低、執法乏力、監管存漏洞等問題,專家建議,推進企業誠信體系建設,對假劣保健食品、非法添加以及虛假夸大宣傳的生產經營企業,要列入“黑名單”。不斷完善有獎舉報制度,鼓勵消費者、企業內部工作人員等通過舉報電話、網絡,向當地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舉報保健食品違法違規行為,努力營造“社會共治”局面。
當然,子女的關愛更是最重要的保健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