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元大螃蟹繩子占38元,繩子有多大,攤開近10m2。電商巨頭扎堆線上線下瘋狂,市場超千億背后亂象多。
螃蟹橫行上市記者探訪北京各大海鮮市場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螃蟹對于普通市民來說不再是奢侈品,早已“爬入尋常百姓家”。在海鮮市場,買螃蟹綁搭草繩早已是公開的秘密。但近日,北京晨報記者走訪京城多家海鮮市場發現,商家通過綁吸水皮筋、極粗塑料繩和使用海鮮專用塑料袋等多種手法“花式”加重,消費者稀里糊涂就為這些東西買了單。專家認為,這類“潛規則”是不理性競爭的后果。律師認為,商家做法涉嫌欺詐,消費者可索賠。
朝陽區大洋路海鮮市場袋子加皮筋占重達三成
“在市場上買螃蟹,上面綁的皮筋足足有二兩,150塊一斤的螃蟹,皮筋就壓秤30多塊,明目張膽地合理、合法化了嗎?”近日,有消費者在微博發出這樣的疑問。雖然買螃蟹扎草繩已是行業潛規則,但綁繩比重如此大還是讓人難以接受。為了一探究竟,北京晨報記者近日走訪市內幾家較大的海鮮市場。
北京晨報記者來到網友反映的朝陽區大洋路海鮮市場,在大廳外的個體商戶內售賣的多為湖蟹,螃蟹體型較小,分不同重量按只售賣,并沒有看到螃蟹綁著夸張的繩子。
進入海鮮大廳后眼前變得玲瑯滿目,螃蟹也五花八門,粗略統計,有近二十家商鋪售賣螃蟹。縱觀水箱里的螃蟹都“束手束腳”,有的小螃蟹用的是較細的皮筋,價格多在50元一斤左右,較大的螃蟹則都用手指頭粗的粉紅色吸水皮筋纏繞,螃蟹價格也是小螃蟹的兩至三倍。記者拎起其中一只輕輕一捏,皮筋里就有水滲出。一位商販告訴記者,綁皮筋是為了避免螃蟹之間打斗和相互傷害,否則會增加損失。捆綁皮筋粗細不同,該商販解釋是因貨源不同。
隨后,記者在其中一家名為“曾氏海鮮行”的商鋪詢問梭子蟹價格,店員挑選其中一種個頭較大的,報價150元一斤。見梭子蟹的兩個大鉗子被皮筋綁得嚴嚴實實,記者提出去掉皮筋重新稱重,但被店員否決。“我們來貨都是這樣,不能拆了賣的。”他還屢次強調,綁著的皮筋并不重,僅有5錢。最終,店員以102元再優惠2元的價格將一只6.8兩的梭子蟹裝袋售賣給記者。
記者將螃蟹拿出帶到市場的“公平秤”上重新稱重,原本應為6.8兩的螃蟹卻憑空消失了0.6兩,變成了6.2兩。記者又將螃蟹身上的吸水皮筋解下來,發現螃蟹凈重僅4.6兩,而店員所謂“五錢”的皮筋實為1.6兩。這意味著,記者花了100元購螃蟹,其中24塊錢花在了吸水皮筋上,同時又被商家稱重時“坑”了9塊。
那憑空消失的0.6兩到底是怎么被坑的?記者帶著螃蟹找到市場管理處工作人員,對方解釋,螃蟹綁繩是為了將價格降下來,但不會存在缺斤短兩的現象。帶著螃蟹,記者隨同工作人員再次回到“曾氏海鮮行”,店員將螃蟹裝進一個新的塑料袋再次拿到公平秤,稱得結果仍為6.8兩,并未缺少。記者這才意識到,原來那0.6兩是黑色塑料袋的重量,商販在未說明的情況下將螃蟹直接裝袋稱重,意味著吸水皮筋和塑料袋均以150元一斤的價格售賣給消費者。
對此,市場工作人員解釋,大廳內的水產專用塑料袋均為有償使用,每個商鋪前都張貼了水產專用塑料袋有償使用的價格明細表,最大的塑料袋為4角一個,最小的為1角。但對于該店員未加說明卻連袋稱重的情況,工作人員并未批評或懲罰,而是“和稀泥”地和記者說道:“他雖然沒明說,但優惠你的那2塊錢,補的就是塑料袋多收出來的差價,你就別計較了。”在記者強烈要求下,市場工作人員協調商販退貨,商販也極不情愿地退還了記者100元。
豐臺區京深海鮮市場76元大螃蟹38元繩子錢
次日,記者又來到“北京最大的海鮮集散地”——豐臺區京深海鮮市場,還未進市場就有撲面而來的海腥味,走進市場也是遍地的小龍蝦和貝類,讓人口水直流。但在此處售賣海蟹的攤位上,并未見到像大洋路海鮮市場一樣的“專用塑料袋”,但許多螃蟹的大鉗子上也都綁上了指頭粗細的吸水皮筋。在走訪過程中,多位商戶均拒絕了記者將皮筋解下稱重的要求。
其中,有一種顏色青黑的大鉗子螃蟹被擺在攤位上售賣,它身上綁的紅色塑料繩異常粗重,有人走過時商販們會上前殷勤叫賣。記者在大廳內靠東側的一個商鋪內咨詢,店員稱此類螃蟹為膏蟹,“肉多、膏多,好吃著呢。”問及為何綁著的繩子如此厚重,店員稱因這類蟹鉗子很大、攻擊性強,“不綁結實的話會攻擊同類,還會攻擊人呢。”記者見一只螃蟹眼睛轉來轉去,十分機靈,便提出要購買一只,并再三囑咐店員“要挑只好的”。
只見這位年輕小伙子從第二層的箱子里仔細挑選了一會兒,隨后拿出一只膏蟹念叨“這只好,這只肯定好”,并迅速裝進袋中稱重。“一斤95,剛好一斤。”他快速將螃蟹拎下秤臺張口要錢,但他身后的電子秤剛剛明明顯示的是0.8而非1。記者提出質疑后,小伙子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拎起螃蟹重新稱重,又改口說:“是8兩,給76塊錢。”
付錢后,記者試圖在大廳內找一臺公平秤重新稱重,卻發現大廳內的兩臺公平秤均不顯示數字,旁邊張貼大字提示“秤壞”。好在北門門口的崗亭里設有一個較大的公平秤,記者前往稱重。
拎著螃蟹走進崗亭不過幾分鐘的路程,但到達后,店員挑選的“肯定好”的螃蟹已經死了。將粗重的紅色塑料繩剝下后,才發現螃蟹右邊的鉗子早已斷裂,只是剛剛被紅色塑料繩綁著看不出來。不光鉗子斷裂,螃蟹的右腿也缺了一條。再將這只膏蟹身上的塑料繩解開稱重,發現繩子整整4兩,與螃蟹一樣重,也就是說,記者花76元購買大螃蟹,最終塑料繩占了38元,整整一半。
記者無奈拎起螃蟹再次回到商販的鋪位,拿出螃蟹給對方看要求退貨,年輕小伙兒連連解釋這并非商鋪的問題,而是記者操作不當。“我賣給你時候是肯定是好的,你路上拎太用力了才把它腿拎折,把螃蟹拎死了,你可得小心點兒拿。”并最終以此為由拒絕退貨。
京深海鮮市場工作人員也解釋,遇到這類情況時很難鑒定過失方是誰,且買賣雙方都沒有證據證實對方所言不實,因此消費者在維權時會比較困難。一只螃蟹身上綁著的繩子,展開后足夠鋪平兩個乒乓球桌。一只螃蟹身上綁著的繩子,展開后足夠鋪平兩個乒乓球桌。
專家回應
海鮮與漁業專家樊旭兵:亟待相關標準改善市場環境
螃蟹綁繩售賣由來已久,早已成為一種人人皆知的行業“潛規則”。海鮮與漁業專家樊旭兵介紹,早些年,螃蟹綁繩一方面是為了限制其活動,減少它的攻擊性,避免自相殘殺;另一方面,吸了水的繩子也能讓它們在長途運輸過程中存活率更高一些。
但如今運輸業相比從前已十分發達,樊旭兵認為,通過打濕繩子來保濕這一方式早已沒有必要。“國外也有很多諸如龍蝦之類攻擊性強的海鮮售賣,它們的大鉗子都是用比較科學的橡皮筋或者專用的橡皮箍來固定,質量非常輕,只有幾克。”
那為什么我們的螃蟹市場上“五花大綁”的風氣還是大行其道?樊旭兵解釋,這些增重繩子多是生產商和一手經銷商綁上去的。因這一群體對價格非常敏感,每斤海蟹價格相差一兩元可能就對出貨數量有很大影響。不光螃蟹,其他海鮮類產品都有類似情況,通常上游商家會通過包冰、泡藥、綁繩等方式來增加海鮮重量,從而降低價格。長此以往,螃蟹綁繩增重已成為業內人人皆知的“潛規則”,包括終端消費者,均需帶繩子一起稱重。
“但這其實是一種很不理性的市場競爭。拿蝦產品來說,包冰保鮮是必要的、沒問題的,但如果包50%的冰那就太過分了,螃蟹綁繩也是同樣道理。”樊旭兵表示。
但問題也并非無計可施。樊旭兵解釋,此前市場上對蝦包冰情況嚴重,在2013年,農業部發布的凍熟對蝦行業標準明確規定,冰衣重量≤20%,明確了凈含量與冰衣的計算方法。在“限冰令”之后,對蝦包冰的情況有明顯好轉。但目前,國家層面對于海鮮類產品的具體規定仍十分缺乏,與此同時,相關行業協會對螃蟹綁繩也沒有一個適用的固定執行標準。
也有一部分省市已經選擇先行。2011年,浙江省質監局發布的省級地方標準《地理標志產品三門青蟹》,規定了“三門青蟹”這一地理標志產品的保護范圍,該標準著重對肥滿度、蛋白質含量、捆扎物重量等指標進行了細致描述。“雖然也是基于打造三門青蟹的品牌,但這一做法是值得業內肯定的。”樊旭兵說,行業協會制定的行業標準執行力度有限,更多的還是需要靠政府部門立法和監督,才能根本上改變螃蟹“五花大綁”的情況,從而真正改善市場環境。北京晨報記者康佳文并攝
“花式”綁繩增重袋子皮筋綁繩可占總重量一半
豐臺區岳各莊海鮮市場紅色塑料繩鋪開長8米
最后,記者又來到豐臺區岳各莊海鮮批發市場,大廳內的情況與另外兩家海鮮市場大同小異,有的商鋪甚至還要更夸張。在海鮮85號商鋪,大大小小的螃蟹無一不被綁上吸水皮筋,遠看則是一大片粉紅色在水箱里不停晃動。經店員介紹記者得知,這些價格分為55元、95元、155元一斤的梭子蟹雖均綁著吸水皮筋,但吸水皮筋的大小也和螃蟹個頭一致。
海鮮67號商鋪卻是大廳里特立獨行的一戶,里邊的螃蟹不論大小,身上只見很細的黃色皮筋,并不見粗重的吸水皮筋。店長像賣大閘蟹一樣,根據螃蟹大小輕重不同論只售賣,每只梭子蟹價格從十幾元至上百元不等。店主解釋:“我們上貨的時候就是論只上的,所以也就論只賣。可能比起來稍微貴點兒,但都是實打實的,不用像別家那樣靠皮筋來加重。”
在大廳特6號商鋪,記者再次見到膏蟹,它同樣被粗重的紅色塑料繩五花大綁裝在箱子里。在旁邊柜臺上,還四仰八叉擺著幾只死掉的膏蟹,店長正以8元一只的價格向外售賣這些死蟹。“這都是今天早上剛死的,可以吃的,肯定沒問題。”店主介紹,她家的膏蟹又便宜質量又好,只要花38元就能買一斤。“肉多,黃多,我這螃蟹肯定沒問題。”
但記者提出螃蟹綁繩太重的問題時,她同樣解釋,繩子稱重時不能解下。“我們規定怎么來貨怎么賣的,早把這繩子錢算出去了,要拆了的話肯定不會這么便宜賣你了。”隨后,記者花42元在其攤位上購買了一只1斤1兩的膏蟹。隨即前往服務臺稱重,發現這只膏蟹光紅色塑料繩的重量就達6兩,比螃蟹還要重1兩。這意味著記者花42元購螃蟹,其中有22.8元就花在了繩子上。
記者握緊雙手一攥,塑料繩子里的水便順勢淌出,很是夸張。拆掉外邊粗重的紅色塑料繩,發現里邊還有紅色的綁帶綁著螃蟹的大鉗子。將螃蟹帶回家后,記者將這條捆綁的塑料繩解開,一張濕漉漉的,寬1.2米、長約8米的巨大塑料膜展現在眼前。萬萬想不到,這一只巴掌大的螃蟹,身上捆綁的塑料繩近10平方米,兩張乒乓球桌都鋪不下。
事后,記者撥打海鮮市場內投訴電話反映商家售賣死蟹一事,工作人員解釋道:“如果是湖蟹死了,是禁止售賣的,市場發現也會處罰商戶。但如果是海蟹,保存得當、肉質沒有變質就可以賣,也可以吃。”不過工作人員還是建議,如不能確定商家售賣的螃蟹是何時死亡,則最好購買活的海蟹食用。
-記者手記
比“壞”來獲利遲早要被拋棄
這是記者第一次去海鮮市場買海鮮,也許是因為沒有長一張老食客的臉,也許是大多數散客都是同樣的茫然,從旁經過時,商販們的眼睛里總能看得出一絲興奮。在幾次購買過程中,毫無相關知識的我除了能分辨出螃蟹的雌雄,沒有一點辨別好壞能力,差不多大小的個頭,對方說一斤50便是50,說一斤150便是150,我沒有張口還價,但對方卻乘勝追擊,年輕小伙子把螃蟹拎過去一稱就說一斤,把站在兩米外盯著秤臺的記者當“瞎子”。
市場上給螃蟹綁吸水皮筋和塑料繩又何嘗不是把消費者當“瞎子”,為了那點利益,真是無所不用其極。如今互聯網已滲透到各個領域,信息和價格公開透明的同時,也給了消費者更寬泛的可選范圍,長期下去市場里那些不誠信的商戶必定被消費者拋棄。樊旭兵也說,目前許多電商做海鮮生意就非常紅火,似乎也從側面印證了這一點。
幾天暗訪下來,記者真是越買越生氣,倒不是因為花了多少冤枉錢,而是被商販們的小伎倆碾壓得沒脾氣,有的甚至當面“欺負”你,完了還一臉無辜樣。市場經濟下,如果大家都通過比“壞”來獲得更多利益,那么這個市場遲早會被拋棄,到時候,辛苦忙碌的海鮮商販們也不會太好過。還有那些“護犢子”的市場管理方,商戶是租客,好了能給市場贏得口碑,壞了糟蹋的可是整個海鮮市場的名聲。無論是市場還是商戶,倒不如盡早老老實實、足斤足兩做生意,用質量和口碑打開市場,贏得回頭客,通過比“好”來獲益,這樣發展才能更持續、更長久。
專家回應
中國消法研究會副秘書長陳音江:商家行為涉嫌欺詐
如果消費者不慎購得綁繩過重的螃蟹又該如何解決?帶著疑問,北京晨報記者撥通12315熱線,反映了螃蟹綁繩超重的問題。但工作人員表示,北京市暫未對螃蟹綁重的具體占比做出明確規定,因此無法記錄投訴,只是建議記者與屬地消協反應,溝通解決問題。
中國消法研究會副秘書長陳音江認為,商家在螃蟹上綁吸水皮筋或故意加厚重繩子的做法已經涉嫌欺詐。國家工商總局頒布實施的《侵害消費者權益行為處罰辦法》明確規定:“在銷售的商品中摻雜、摻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不合格商品冒充合格商品的行為均屬于欺詐行為。”陳音江進一步解釋道,在螃蟹上綁吸水皮筋、加厚重繩子均屬摻雜,螃蟹缺腿或為死蟹屬以次充好,這些做法都明顯涉嫌欺詐。消費者如遇此情況,要先保存好相關證據,除了可以要求商家退貨外,還可以向商家要求3倍的賠償。
商家所謂“不能解下吸水橡膠和繩子賣螃蟹”,這種說法在陳音江看來同樣站不住腳。按照《消法》規定,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或者接受服務時,有權獲得質量保障、價格合理、計量正確等公平交易條件;經營者向消費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應當恪守社會公德,誠信經營,不得設定不公平、不合理的交易條件。“消費者花高價錢買的是螃蟹,最后卻買到了30%甚至一半的塑料繩子和皮筋兒,這樣的交易顯然是不公平、不合理的,明顯涉嫌侵犯消費者的公平交易權。”
陳音江稱,螃蟹捆綁粗重繩子和吸水皮筋同樣違反了《反不正當競爭法》中關于“經營者銷售商品不得違背購買者的意愿搭售商品或者附加其他不合理條件”的規定,如市民發現此情況可向屬地的市場監督部門投訴反映。
在消費者選購螃蟹時,陳音江提示,應盡量選擇一些大型知名市場,有固定門面、證照齊全的店鋪,萬一遇到問題維權也相對方便。因螃蟹不同種類、不同規格差價較大,他也建議消費者在購買螃蟹前先做些“功課”稍作了解。購買包裝好的螃蟹,一定要打開包裝仔細查驗,防止中間夾雜一些次蟹或死蟹。如果發現商家存在短斤少兩、以次充好、假冒偽劣等行為,要保存好票據和相關照片等證據,及時向工商部門或消協組織投訴,依法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北京晨報記者康佳文并攝
網紅小龍蝦凈利高達80%
門檻低、利潤高吸引大量資本涌入
亞馬遜雨林一只蝴蝶翅膀的偶爾振動,兩周后能引起美國得克薩斯州的一場龍卷風,而彌漫在北京街頭的小龍蝦熱潮,則不僅讓湖北潛江小龍蝦養殖戶收入倍增,也改變著水產養殖戶們的世界觀,一些養殖戶甚至舍棄螃蟹改養小龍蝦。門檻低、利潤高這兩個顯著特征使得大量資本涌入小龍蝦行業,全然無視每年行業大洗牌的殘酷事實。
周黑鴨入局小龍蝦
經歷過激烈廝殺的小龍蝦市場已是一片紅海,但每年的大洗牌依然無礙大量資本涌入小龍蝦行業。最新在小龍蝦行業掀起波瀾的是鹵味界BAT之一的周黑鴨。5月初,周黑鴨推出了自己的小龍蝦品牌——“聚一蝦”,宣布進軍小龍蝦市場,出于對小龍蝦休閑市場的看好,這個消息一周內給周黑鴨股價帶來了至少15%的漲幅。
盡管周黑鴨方面表示入局小龍蝦行業已醞釀了2年時間,但消費者對周黑鴨的小龍蝦產品評價卻并不樂觀。聚一蝦上市一個月時間以來,京東、天貓的用戶吐槽主要集中在價格太貴、肉質太柴上,“肉質稍硬”。以京東為例,180g×2規格的售價是69.9元,折合售價是97元/斤,這個單價遠超外賣小龍蝦,比肩飯店堂食價格,但是在口感上卻達不到小龍蝦店現賣現燒的口感。小龍蝦產品的好評率遠低于周黑鴨的其他品類產品,對這家鴨脖界利潤最高的企業而言,小龍蝦的千億市場前景固然美妙,面臨的挑戰同樣也不小。
小龍蝦利潤率比肩火鍋
周黑鴨高層曾表示,做小龍蝦最大的難點是品質要穩定。而引得周黑鴨不惜打造一條小龍蝦專屬供應鏈也要進入小龍蝦行業的原因,正是小龍蝦行業的超高利潤。
以餐飲行業為例,小龍蝦凈利潤高達40%左右。一名餐飲業內人士指出,小龍蝦的進貨價通常在30元到32元,都是八九塊錢一只的大蝦,加工后的售價在60元/斤左右。這樣算來,飯店的毛利率將近100%。刨去人工、房租、水電等費用,凈利潤也高達40%左右。外賣小龍蝦的利潤則更高。不需要門店租金成本,從采購到制作方式都比較簡單,很容易復制和批量化生產,可以大大降低成本。
中國食品產業評論員朱丹蓬指出,躍升為餐飲界網紅的小龍蝦已經擁有了完整的產業鏈,凈利潤率可達80%,成為餐飲行業可以和火鍋比肩的高利潤產品。
除了利潤高以外,更重要的是單價高,小龍蝦的消費額水準較高,一份2斤的冰鎮小龍蝦賣122元,食客往往一次會吃兩三份,再配上飲料,客單價較高。美團點評數據研究院去年發布的一項調查表明,在全國3萬億元的餐飲市場中,小龍蝦市場規模超過千億元,上海、北京等一線城市小龍蝦專營店人均消費達到90元。
洗牌速度遠超其他行業
“小龍蝦沒有太多技術含量,投入也低,十幾萬就可以開個小餐館”,一名餐飲業內人士指出,小龍蝦制作起來較為簡單,這也吸引了各路人馬投身到開小龍蝦專營店中來。小龍蝦行業有個規律,賺四個月、平四個月、虧四個月。小龍蝦行業高潮之短暫讓很多新入局的從業者始料未及,相關數據顯示,自2013年開始,小龍蝦店每個月的倒閉率都在15%以上。
人力成本、店面租金、活蝦成本水漲船高,使得小龍蝦專營店一片紅海,而客單均價高、配送成本低,則帶來小龍蝦外賣市場的井噴,大蝦來了等各大外賣品牌紛紛搶灘小龍蝦市場,不過這些小龍蝦O2O品牌的熱鬧更多集中在表面,數據顯示,目前小龍蝦80%的消費依然來自于店內消費。即使在資本青睞的小龍蝦O2O領域,退出者依然不少。北京晨報記者了解到,2016年曾以小龍蝦引流的某生鮮電商在今年悄然下線了小龍蝦業務。
而小龍蝦O2O的門檻過低則引發了對食品安全隱患的擔憂。有業內人士指出,做一個小龍蝦O2O品牌只需要搭建一個微信公眾號這么簡單,最快10分鐘就可以實現“開店”。據了解,商家通過微信公眾號的二次開發或者借助第三方平臺開發系統,可以輕松建立一個微信公眾號訂餐系統,用戶關注商家微信公眾號后,即可在線瀏覽菜單、下單、付款。
過低的門檻、超高的利潤使得小龍蝦產業大熱背后亂象層出。目前,小龍蝦產業依然存在供應鏈復雜,且清洗加工環節成本較大等難題。朱丹蓬表示,市場上的小龍蝦產品質量仍然參差不齊,目前小龍蝦供應鏈仍較分散,缺乏統一的生產規范和標準,導致行業內產品質量良莠不齊。“關于小龍蝦食品衛生安全事件時有發生,小龍蝦產業鏈亟待規范。”
這個千億級單品的背后,每年都有大量小龍蝦店鋪退出市場,同時也有各路資本和產業殺入其中。操作簡單、容易復制使得各路人馬蜂擁至小龍蝦行業,不過產業流程效率低下,食品安全問題頻發則使得這個行業的洗牌速度遠超其他行業。
北京晨報記者陳瓊
-故事
去南京吃68種口味小龍蝦
第12種口味小龍蝦上桌。桌上已經吃到肚歪的人們,仍然欲罷不能地將硬殼剝開,取出白皙而完整的龍蝦肉,沾一沾盤中醬色的湯汁,貪婪地吸吮著放入口中,最后還要再把塑料手套上的湯汁也再吸吮一遍。自4月底開始,南京的夜晚,便被小龍蝦的鮮香霸占了。
徐麗是個樂天派的南京女孩,她覺得自己特別享受剝蝦的過程,而每次吃小龍蝦都能讓心情特別舒暢。她今年還特意邀請了遠在外地的朋友,來南京品嘗小龍蝦。由于人數太多,她提前1個月就開始著手訂館子,還險些沒訂上。“要不是原來預訂的人臨時有事來不了,我們可就沒法聚會了。”
徐麗訂的這家位于鳳凰西街的小龍蝦館“朱小樂的龍蝦生活館”,相傳有68種龍蝦口味,12種是最經典的南京口味。
對于不喜麻辣的南京人而言,小龍蝦的口味就算是辣味,也不會太過浮夸。就像這座內斂而含蓄的城市一樣,小龍蝦的口味雖然眾多,但相較于其他地區而言,仍是以甜香取勝。
南京人喜歡以清水煮蝦,品嘗的就是蝦肉原有的鮮甜;或以黃酒沁味,做熟后再冰鎮食用,在這座夏天被稱為“火爐”的城市里,如此一道清爽鮮甜的小龍蝦,無疑是自然最好的饋贈。
南京的小龍蝦雖然不比離其不遠的盱眙小龍蝦有名,但南京人對于小龍蝦的愛,卻毫不遜色與全國任何地區。
“如果你看到星級酒店或者街邊排檔,都掛出小龍蝦的招牌,就說明已經到了該吃小龍蝦的時候了。”徐麗說,南京人更喜歡在晚上吃小龍蝦,就算排上倆仨小時的隊,也要吃到這口。三五個好友相聚,總能吃光上百只小龍蝦。
不過,南京城內,小龍蝦最火熱的地方,還是老城區的街邊大排檔。在南京建鄴區的茶南附近的大排檔中,沒有餐館里那么精致的擺盤,只要一盆接一盆凌亂放入的龍蝦被端上桌來,但這并不妨礙吃客們對味蕾的刺激,順便配上啤酒,讓麥芽發酵的酒精與蝦肉在舌尖上相互碰撞反應,生成更加曼妙的美味。
“這個時節,沒有一頓小龍蝦解決不了的事。如果有就再來一頓。”徐麗說,她在邀請外地朋友吃蝦的時候,恰巧有位風華正茂的姑娘拿著吉他賣唱。她隨即點了一首《永遠是朋友》,而吃小龍蝦,既能滿足對美食追求的同時,又能在剝蝦與談笑之間,讓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持續升溫。北京晨報記者姜樊
巨頭為什么會看上小龍蝦?
小龍蝦線上線下流量轉化
“牽起它的手,輕輕吻一口。捏住它的腰,掀起紅蓋頭。解開紅肚兜,抽出白絲帶,品嘗嫩鮮肉。”即便你從未聽過這首流行于江蘇盱眙的“小龍蝦口訣”,但在日頭漸長、氣溫躥升的夏夜,總會有人提醒你,吃小龍蝦的季節又到了。
無論是裝飾一新的簋街,還是胡同深處的大排檔,也許就在街頭穿梭的外賣車中,小龍蝦總有辦法和食客的舌尖親密接觸。當2017年的夏天來臨,為小龍蝦賣力代言的身影中,多了一個名字——互聯網巨頭。
巨頭扎堆售賣小龍蝦
如果你在5月底的北京簋街街頭,恰好身著紅衣,或許已經見識到了互聯網和傳統餐飲相結合的營銷聲勢有多浩大。
5月25日晚上8點,天貓全球首家小龍蝦館在北京簋街開業。開業當天,天貓在京城開啟了“線上線下新零售吃蝦大法”,只要前來就餐的顧客穿著的衣服紅色超過50%就可以免費吃小龍蝦。據悉,活動當天有超過500位北京市民聞香而來,整個晚上,現場被吃掉的小龍蝦近10000只,簋街空氣中都飄蕩著麻小的香氣。
即便錯過了線下聲勢浩大的“龍蝦陣”,在線上也可以進入天貓超級專享日的“小龍蝦館”頁面,低至39.9元3.4斤的各款小龍蝦在天貓開售。天貓數據顯示,小龍蝦上線三天即被搶光超過12萬份。5月26日一天,小龍蝦的整體銷量就增長10倍,第一分鐘就售出超過10000份,約35萬只小龍蝦。
網易的電商品牌——嚴選也意外地把小龍蝦作為開啟夏季促銷的武器。在嚴選向來簡約、優雅的文案設計中,身軀火紅的小龍蝦有種意外的沖撞力。網易嚴選品牌負責人對北京晨報記者表示,并不擔心“市井”的小龍蝦會破壞網易嚴選的氣質。“網易嚴選誕生的初衷是為中國消費者甄選優品,飲食作為網易嚴選九大類目之一,一直致力于為用戶挑選有特色的農產品及能提高生活品質的好飲食。”
在京東商城上以“小龍蝦”作為關鍵詞搜索,屏幕瞬間被15萬+件商品染成一片紅彤彤。為了配合即將到來的618大促,不少小龍蝦店鋪的宣傳圖片也掛上了醒目的“618”字樣。
小龍蝦講起“新零售”故事
作為近年來霸占夜宵界“網紅”榜首多年的應季食品,小龍蝦受到消費者的歡迎并不稀奇。但電商巨頭集體為小龍蝦“站臺”的畫面,足以令近年來話題度下降的電商行業興奮。
2016年8月美團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在全國3萬億的餐飲市場中,小龍蝦市場從2015年起獲得爆發式增長,市場規模現已超過1000億元,人均消費額達到84元。
讓巨頭興奮的除了小龍蝦達千億的市場規模,還離不開多元化的消費場景。小龍蝦不僅有適合聚餐的線下實體店,還有懶得出門時的線上外賣。可以是正餐,也可以是嘴巴寂寞和出行時的休閑食品。在線上流量獲取越來越昂貴的今天,巨頭們在線下開起或合作的龍蝦小館,可以自然地完成線下流量的累積。
民以食為天。一盤經過精挑細選、質量上乘、肉質飽滿、腮凈腹白、采用秘制配方、匠心調味、經過高科技保鮮技術、配送快速的小龍蝦,或許正是電商巨頭眼中最性感的“新零售”故事中的主角。
所以,阿里巴巴必須要強調“天貓小館的小龍蝦獲得了阿里巴巴的數據支持,被賦予了需求數據的翅膀,是一次新零售下的消費升級。”在阿里巴巴看來,一只簡單的小龍蝦也可以擁有屬于它獨有的可追蹤化、可優化的數據。它可以打通消費者認知、興趣、購買、忠誠及分享反饋的全鏈路,也是一次線下線上聯動,新零售時代下的消費升級。
網易嚴選的小龍蝦會特別強調“經過嚴格篩選層層把關,挑選最優質的小龍蝦產區和生產廠商,全程把控生產環節,并通過對商品品質做第三方送檢和嚴選品控的飛行驗廠確保產品的品質。”除了緊扣“嚴選”,突出品牌,消除人們對吃小龍蝦不干凈的擔憂,售賣食品也是快速增加平臺SKU(商品種類)、考驗物流速度、綜合實力的一次演練。
為什么是小龍蝦?
雖然同屬生鮮電商的范圍,但比起紅火過的車厘子、生蠔、大閘蟹,小龍蝦更本土化,更接地氣,價格也更親民。
它是天生適合社交的食品,當你左手去頭、右手剔蝦線,三揉兩捏,從紅衣中取出蝦尾,準備征服一只小龍蝦,體會從唇齒舌尖流到心頭的快感時,根本不會去理會突然響起的電話。它恐怕是互聯網時代難得的能讓大家暫時把手機放在一邊的食物了。
它具備跨越年齡、跨越地域的神奇氣質。百度外賣對北京晨報記者透露的一份小龍蝦銷售數據顯示,2017年3、4、5三個月的北京地區小龍蝦訂單量分別為16萬、20萬和28萬單(流水額3800萬),呈現明顯的上升趨勢。從訂單分布情況顯示,東直門內商圈(簋街)依舊為小龍蝦訂單最大區域。而知春里、安貞、三元橋和燈市口四個商圈的訂單緊隨其后,并呈現不斷上升趨勢。尤其是知春里商圈,其在5月份的小龍蝦訂單量近萬單,甚至超過了東直門內。“知春里商圈高校、互聯網企業較多,畢業聚餐、工作聚餐的外賣需求也許起到了一定影響。”
無論是畢業生還是上班族,小龍蝦的出現都不會突兀。70后、80后們會對北京簋街吃“麻小”的夏夜記憶難以忘懷,新一代的互聯網偶像“咪蒙”、“papi醬”會用凌晨也要叫外賣小龍蝦的偏執告訴更年輕的消費者:“小龍蝦,我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