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共享自行車的普及,這種出行方式被越來越多人選擇。國內共享自行車市場處在快速發展階段,行業仍亟待規范,而政府部門也相繼出臺不少相關政策。共享自行車市場未飽和,各大平臺積極布局其中。
據中商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8-2023年共享單車行業市場前景及投融資戰略研究報告》預測,2017年國內共享單車市場規模將達102.8億元,增速達736%。到2018年,國內共享單車市場規模將超170億元。
而看著非常“養眼”的數據,共享單車市場,2018似乎并不會平靜,共享單車2018主要玩家近況:共享汽車成了摩拜新歡,ofo繼續國內、海外兩手抓,哈羅忙著農村包圍城市,復活的小藍當著傀儡,新生兒青桔再哭再鬧也沒份額。
ofo深耕大數據,摩拜似乎在繼續“擴容”
2017年,共享單車巨頭ofo與摩拜有有著自己的漂亮成績:全年全球開拓200個城市。媒體報道顯示,盡管到2017年底摩拜在全球12個國家的200個城市進行了投放,但相比ofo的全球20個國家總計250個城市的成績,看似在這個市場上部分伯仲。然而,在2018年,摩拜似乎有所偏向。進入2018年,從初始的共享單車似乎也有了新歡:共享汽車。1月7日,一汽宣布與摩拜合作,摩拜共享汽車也開始上線。
然后就是2018年1月25日進入的韓國釜山,ofo面對自己打下來的21國超250城的市場份額,繼續國內、海外兩手抓。ofo用“奇點”大數據系統的進行網格化管理,通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預測供需合合理的進行調度,實現了共享單車的精細化運營。線下,每個運維人員都與相應的“網格”相對應,運維人員的主要職責是——
a .將車多的地方稀釋,拉走一部分;
b .給車少的地方補充車輛;
c .把自行車擺放整齊;
d .對于報修車輛進行簡單修理,無法簡單修理的統一拉到指定地點集中修理。
ofo在全球21個國家運營超過1000萬輛共享單車,為超過250座城市的2億用戶提供超過60億次出行服務,日訂單超過3200萬。針對中國春節期間許多公共場所可能出現的車輛淤積情況,ofo也加派了線下運維人員、加強管理維護高效調度車輛、平衡供需,及時處置亂停亂放、車輛淤積等情況。
除了ofo、摩拜這樣的巨頭,快速崛起的哈羅也沒有閑著,在2017年10月,哈羅單車與永安行低碳完成合并,合并后的新公司由哈羅單車團隊運營,哈羅單車創始人楊磊出任新公司CEO。極光大數據顯示,哈羅單車目前是共享單車行業的市場滲透率第三名。2017年11月,哈羅的市場滲透率為0.69%位居第三,前兩名ofo和摩拜分別是5.34%、5.33%。綿陽、漳州、金華、衡陽、廣元、衢州、韶關、珠海、蕪湖、東營、淄博、洛陽、無錫等二線城市,是哈羅到2017年底投放單車的重點區域。而在三線城市及以下地區進行過有樁自行車服務的永安行則在處理當地關系時擁有更成熟的資源和關系。合并永安行之后的哈羅,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還聲量較小,也就是說,正在上演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打法。
就在哈羅與摩拜、ofo暗自角力的同時,共享單車的新生兒青桔在滴滴的“襁褓”下出生。2018年1月31日,滴滴共享單車平臺(滴滴出行APP內標簽為“單車”)在東莞上線,用戶可通過滴滴騎行青桔單車、ofo小黃車。其中,青桔單車是滴滴自有品牌,支持免押金騎行,從東莞東城區正式上線。背靠中國互聯網出行第一大品牌滴滴,擁有不可小看的流量入口,又是滴滴親生的,青桔自然不能忽視。但作為新加入者,在各城市投放政策趨緊的當下,青桔第一步的網點布局都困難重重。1月25日有媒體報道青桔在成都投放,其實接下來到東莞正式上線前,青桔經歷了在成都的尷尬時刻:全國主要城市包括成都都限制投放,如果青桔投放規模要上來,又需要投入大量資金。不是滴滴沒錢,而是滴滴業務線太多,需要投錢的地方太多了。2018年被我看好的四大共享單車玩家已經說完,但最后我還想說一說小藍單車。1月17日滴滴“復活”小藍單車后,深圳及廣州交委先后發布聲明稱,滴滴在深圳重新投放小藍單車屬于違規,滴滴在廣深開展共享單車運營受阻。廣州和深圳的交委部門在其聲明中,都強調了滴滴與小藍單車的業務托管需要履行、承擔其責任和義務,即尊重小藍用戶的知情權和自主選擇權,必須同步妥善解決小藍單車的所有遺留問題。在我看來,小藍已經是滴滴在單車布局里的傀儡,而且發現遇阻受限、不太好用,這才有了青桔。2018年小藍的品牌有進一步被弱化的跡象,在青桔發展壯大的時候不排除當作棄子的可能性。
2018共享單車合并或是唯一旋律
業內日趨有一個共識:共享單車經過跑馬圈地,已經進入下半場。很多人關心2018年共享單車的行業發展趨勢和各家走向結局,我認為次要玩家逐漸式微并退出市場是必然的,基本還是看資本方和主要玩家。
這里,筆者通過網上了解得到2018共享單車市場將會出現四個市場局面:
一、小藍品牌被滴滴取消,青桔在滴滴平臺一家獨大。
這種可能性非常大,實際上復活后的小藍因為用戶押金和政策監管等問題,仍然舉步維艱,給滴滴提供的價值極為有限,甚至反而成了累贅。滴滴很有可能在2018下半年特別是入冬時期取消小藍的品牌,將其品牌勢能完全消化到青桔單車。筆者認為,這樣做法是完全合理,也是完全符合品牌收購的常規化操作。這不是沒有類似先例,餓了么合并百度外賣時,也說將百度外賣保留18個月,滴滴對小藍最后會“痛下毒手”。青桔作為親生子,很可能在滴滴平臺上被導流到一家獨大。
二、繼永安行被哈羅合并后,哈羅可能被ofo合并。
這個道理顯而易見,背后的股東都有阿里及其旗下的螞蟻金服,合并永安行之后的哈羅在二三線城市很有市場,ofo在國內一二線城市和海外拓展經驗豐富、份額數一數二,雙方在運營方面都很擅長,如果合并將會有1+1>2的行業效果。合并后料想ofo會占主導地位,但哈羅是否完全愿意,兩邊還要看大股東螞蟻金服和金主爸爸阿里的抉擇。
三、騰訊拉攏滴滴和阿里,摩拜和ofo最終合并。
如果共享單車領域的三大資本騰訊、滴滴和阿里擰成一股繩,推動摩拜與ofo最終的合并,可能是政府和社會最愿意看到的。但對于兩家的創業團隊甚至阿里來說,可能都不會死心,阿里應該不想滴滴與快的當年的合并后續對它不利的發展態勢在共享單車行業再次上演。不過,兩大巨頭合并,對共享單車行業不斷投入的資本方可能是一種解脫。
四、沒有合并,但共享單車巨頭掀起共享電單車和汽車大戰。
如果合并的猜想都不發生,共享單車可能呈現摩拜、ofo、哈羅和青桔四大玩家并存的局面,但像摩拜和ofo這樣的巨頭,可能會在2018年掀起共享電單車和共享汽車的大戰。這是共享單車的延伸領域,摩拜已經和一汽合作推出共享汽車,2017年11月還在紹興測試了“充電寶+單車”方式的電單車。ofo方面也在2018年2月與蜜蜂出行合作,希望借助蜜蜂出行在共享電動車領域有所作為,并且能夠迅速進入到二三線城市市場。ofo的共享電動車在部分景區和公園進行了小規模投放。而滴滴出行近期也在杭州試運行了街兔電單車項目。有傳聞說,阿里主導的ofo新一輪10億美金融資,融資計劃中很重要的一項就是ofo將要在共享汽車方面進行探索和布局。這樣,除了本來就在共享汽車方面進行布局的滴滴,加上ofo和摩拜,共享單車的巨頭切入共享電單車和共享汽車領域,在2018年相當有可能有一場大戰。
其實上面說了一大堆核心的都少不了一個詞——合并。行業內外都希望共享單車越來越好,從中國生發起來走向全球,已經成為中國新四大發明之一的共享單車,也是中國互聯網的一張閃亮名片。無論如何,2018年,共享單車行業還會深化發展,在這個多維的年代,資本和創業團隊還會為我們呈現一個又一個精彩的商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