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下午,23歲的廣州姑娘羅玲(化名)躺在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整形美容科的病床上等待著專家來查房。她的左眼自然閉合,右眼則處于上下眼瞼發黑,向里塌陷的緊緊閉合狀態。
就在一天前的下午,她接受微信朋友圈好友提供的上門打玻尿酸服務,為此付出了沉重代價——— 眼睛差點睜不開。
如今,隨著生活水平提高,人們越來越習慣于為美麗掏錢,各種微整形廣告幾乎無孔不入。為何繁榮?因其暴利。而暴利之下,必有草莽的勇夫,沒有任何資質就闖入微整形領域,將微整形變為“危”整形。羅玲這樣的消費者成了埋單者,也因此受到傷害。
連日來,南都記者通過暗訪調查,摸出一條灰色乃至黑色的微整形產業鏈:
在上游,是各種微整形速成班,無門檻地教社會人員微整技巧;
在中游,一批無資質的微商藥販通過各種渠道兜售來歷不明的醫療器械與藥物;
在下游,衛生條件堪憂的個人工作室、沒有任何從業資格的“網絡游醫”,為消費者提供像打美容針這樣的微整服務。
案例
朋友圈的誘惑 讓求美的她失去判斷能力
羅玲原本是一位容貌氣質不差的姑娘,五官的組合、比例沒什么毛病,只是她覺得美中不足的是鼻子不夠挺拔、略顯塌陷。給她注射玻尿酸的是她的閨蜜。正是因為這樣,義氣的她即便差點毀容,也不愿把閨蜜擺上臺進行維權。
她的玻尿酸注射之路,源于自己閨蜜在朋友圈曬的效果照片。“原本一個蒜薹鼻姑娘,打了兩針后鼻子變得特別挺拔。”仿佛是朋友圈在和她作對,今天是微整形鼻子的變得靚麗了,明天是寬下巴的姑娘打了后,下巴變尖了,要不就是咀嚼肌變得好看了,一個個都說不用手術開刀,不出血,安全無比。
愛美本身就是天性,羅玲很快就對這些被朋友吹噓得無比安全的微整形方式喪失了免疫,她決定使用玻尿酸這種大分子物質墊高自己的鼻子,讓五官更突出一點。她向閨蜜詢問價格,選擇了一種號稱進口的玻尿酸進行注射,“原來價格是2000多元,閨蜜給了8折的活動期價格外,還特意打了個折扣,1400元/毫升。”
讓羅玲覺得無比方便的是,好友還答應上門提供注射服務。
1毫升聚水物質注入 她感覺到上眼瞼立即塌陷
3月12日下午,閨蜜如約來到羅玲的家里,從隨身袋子里拿出一盒包裝精美的透明針劑。基本沒做什么過多消毒處理,也不去考慮類似操作需不需要無菌,羅玲就迫不及待希望這1毫升的聚水物質,能把自己的鼻梁給填充起來。閨蜜的動作看起來倒也麻利,起開針劑上端的蓋子,從鼻背部將針劑扎入,緩緩將針管里面的內容物推送到羅玲鼻部的皮下組織。
羅玲說她感受到入針時鼻子是隱隱發脹,但細微的不適沒有引發她的擔憂。“有東西進入鼻梁將鼻子填充、墊高,本來就應該是會發脹的啊。”當時,她就是這樣考慮的,閨蜜也是這么和她說的。1毫升,也就是20滴水滴的大小,這些透明液體很快推送完畢,羅玲及其閨蜜正準備等待變臉奇跡的發生。一般情況,類似微整形操作完成后,是能馬上看到變化的。
過了十幾二十分鐘,她感覺鼻背、鼻梁部分的似乎有軟軟的東西存在,鼻子也挺拔了一些。但羅玲總覺得哪里不對,眼皮變得異常沉重,而且慢慢無法控制自己右眼的眼瞼了。
“當時第一感覺就是出事了,應該馬上去醫院。”羅玲第一時間到了眼科醫院就診,醫生檢查后開了些活血化瘀、營養眼部的藥物。使用藥物后,情況沒有改善,羅玲連夜在朋友陪同下來到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整形外科。
致殘毀容悲劇 違規注射玻尿酸有人腦梗
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的孫中生、羅盛康都是搶救了眾多玻尿酸毀容、致殘乃至腦梗的專家。他們給羅玲作了診斷———針劑經鼻背注射后,進入到鼻背動脈,然后其中的注射液體,經鼻背動脈進入循環,經過頭部密如蛛網的微小血管,最后在其右側眼瞼肌動脈處形成阻塞。血液無法運送到右眼瞼,于是該處眼瞼會慢慢壞死,烏黑,“玻尿酸注射,連有執照的醫生都要慎之又慎,真不知道現在年輕人怎么就敢于隨隨便便在自己的朋友、親人臉上嘗試呀。”
“愚昧,你應該是家人積了大德,我能肯定地告訴你,眼睛不會瞎,眼瞼也能再打開。”醫院整形美容科主任醫師孫中生對年輕的羅玲有種恨鐵不成鋼的氣憤,溝通過程中語氣近乎嚴厲。他有理由生氣,2012年微整形興起以來,每年因不知道注射的是不是玻尿酸體的皮膚壞死的人數逐年增多,而且注射體的來源全部是朋友圈。
“去年一年,我們收治注射玻尿酸后局部皮膚、組織壞死的超過60例。其中,9人因此徹底單眼失明,3名腦梗。還好,都救活了,但3個20多歲的小年輕,卻要癱瘓終身。”中國整形美容協會常務理事微整形分會副會長、省二醫整形美容科主任羅盛康告訴南都記者,2012年以后的六年時間,該院共收治700多位打玻尿酸、肉毒素失敗的女孩,17人徹底失明,7人腦梗后偏癱、全癱。
在位于天河區的暨南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收治違規注射玻尿酸、脂肪填充后致殘、毀容乃至致命的病例在攀升。“去年又有兩個腦梗時間太長,沒搶救過來。”該院整形外科李升紅如是說。
調查
“殺熟”的地下玻尿酸營銷圈
如果說早期的奧美定注射豐胸材料,僅僅是攻擊一小部分期望注射豐胸的人群的話,玻尿酸在地下微整形領域的大肆使用,則是對日益龐大的微整形群體的巨大潛在傷害。
沒有任何資質卻自稱“醫生”
羅盛康、孫中生兩位專家說,玻尿酸損害肇始于2012年,隨后逐年增多。在那個時間節點,愛美群體流行著尖下巴、高鼻梁的網紅臉,再加上能幫助嘟嘴的發達咀嚼肌,在她們眼里堪稱完美。
那段時間,整形美容界發現原本用作抗皺、保水的玻尿酸有著強大的填充效果,打一針就能微整形的技術迅速普及、推廣。醫療領域的醫生們為了確保安全性,會經過長曲線的學習摸索掌握技術,但那些地下微整形機構、個人,只看見一夜暴富的契機。他們往往沒有任何資質,甚至沒有醫療美容的經驗,卻自稱“醫生”。他們在社交網絡招攬客戶,甚至是朋友圈的熟人、好友。他們或開有工作室,或四處出診為人打針,一有什么風吹草動,馬上逃之夭夭。
“玻尿酸受傷、致殘的傷者,基本上是從朋友圈、網絡上掌握到她們自認為性價比最高的注射方式。”孫中生告訴南都記者,“殺熟”似的地下玻尿酸營銷圈讓傷患難于維權。
“這么多年來,我見過哥哥給妹妹打針,把眼睛打瞎的,見過妹妹給姐姐注射,讓姐姐腦梗,終身癱瘓在床的。更離奇的是,還有人自己上網買,對著鏡子自己給自己打,最后打得鼻壞死。”孫中生說,地下玻尿酸注射圈里提供的玻尿酸價格,其實并不比醫療機構的便宜,價格也不是地下玻尿酸流毒泛濫的主要因素。
目前,在正規的整形美容機構,并非沒有價格低廉或者效果優異的玻尿酸產品,1000元至5000元的國外頂級進口品牌均有。在省二醫收治的玻尿酸致殘、毀容患者中千萬富豪都有,但她們根本不會在意這些細微的價格差異。
微整工作室用社交網絡打小廣告
在廣州天河區興盛路,一棟房價近9萬元/平方米的高檔住宅樓里,一家微整形工作室曾經藏身于此。劉玫(化名)在這里打過美容針。她告訴南都記者,她系通過朋友介紹,在此做玻尿酸隆鼻術。劉玫比羅玲走運,打針未出現意外,讓她不滿的是“效果不理想”。她投訴了工作室,并通過向媒體撥打熱線電話要求曝光。
南都記者探訪這家微整形工作室時,物管人員告知工作室已搬走,這家工作室所在居民樓為住宅,不能作為商用。此前,這家工作室確實招攬過一些女顧客,“我也知道是非法的”。
上述工作室是一個很典型的非法微整形工作室——— 藏身居民樓,沒任何醫療條件,注射時可能沒有消毒就直接扎針頭;租住在出租屋內,招攬熟客;一遇到有風吹草動,就馬上搬走。
這些工作室的營銷之道是什么呢?除人際網絡的口耳相傳,南都記者發現,充分運用社交網絡打小廣告的也有很多。“本人專注美容整形五年,現開辦廣州微整形工作室,歡迎咨詢。”在豆瓣小組中有這樣的帖子,各種打針前后對比的照片被擺了出來,以宣傳效果。在百度貼吧、Q Q,也有如牛皮蘚一樣的“小廣告”。不過,隨著媒體對微整形工作室頻繁曝光,許多自稱開有工作室的微整形“醫師”改成“出診”,拒絕透露所開工作室的具體地址。
網絡“游醫”隨時準備出診打針
除個人工作室,小型美容院外,依附這條灰色產業鏈的還有自稱“醫生”的群體,他們沒有固定工作場所,從未辦理任何經營執照,在網絡接單后隨時“出診”為消費者打美容針。
這些“微整形游醫”活躍在有關微整形、玻尿酸注射、肉毒素等話題的百度貼吧、QQ群、豆瓣小組,自稱“審美好,手法好”,只要愛美者被吸引,留下坐標城市信息與微信號,添加后即可預約打針時間。在廣州微整形吧,南都記者找到一位自稱在深圳微整形工作室的整形“醫師”,她說每周到廣州出診,“一般出診,約顧客到廣州東站附近酒店,人多就約到高端酒店,人少就約到普通酒店”。
這位整形“醫師”說,一個通過注射玻尿酸填充淚溝的項目,報價手工費500元,注射藥物費用另算,“5分鐘打完,一周恢復,所有耗材我有,什么都不用準備”。
她告訴南都記者,自己畢業于某醫科學院,以前在沈陽某整形醫院上班,“老醫生了”。但談到能否看看執業醫師證,她突然變了口氣,“執業醫師證怎么能隨便給別人看,拿我的證出去造假怎么辦,我也懶得解釋,不相信就拉倒”,當即刪除了記者。
南都記者發現,只要提及想查看醫師資格證、執業醫師證,這些“游醫”一般會找理由搪塞,有的謊稱證件由醫院管理,外出不便帶出;有的說怕證件會被拿去造假;也有人見你提到證件就顧左右而言其他,或者直接不再回復。
自稱在東莞的一位整形“醫師”說可以出診注射玻尿酸,玻尿酸填充“每個部位500元”。當南都記者詢問上門出診,在家中操作注射玻尿酸,衛生條件是否達標時,對方回復“只是注射,手術才要無菌環境”。預約好注射時間后,顧客需支付200元定金。該“醫生”不斷催促記者支付定金,而當記者詢問術后保障與醫師執業資格證時,對方則不再回復。
危害
違規注射玻尿酸
可能導致傷殘甚至死亡
羅盛康告訴南都記者,玻尿酸是由雙糖分子單位組成的直鏈高分子多糖,因其擁有較強的保水功能,加之進入人體組織后不容易轉移的特性,2012年前后在我國廣泛應用于皮下填充等微整形領域。
但是,這種東西,注射好了,達到手術需要的皮下位置,就是微整形;沒注射好,進到血管,經由血管在頭部循環里亂躥,就會造成血管堵塞。堵死哪里,就造成該區的缺血壞死,“進入到視網膜動脈,那就是失明。然后進入到腦血管里,那就是腦梗。”
“2017年,我們這一共收治了9名因注射玻尿酸而導致失明的患者,沒有一例能夠恢復視力。”羅盛康說,省二醫整形外科科研團隊曾希望與國際同行攻克玻尿酸堵塞視網膜動脈后的失明治療難題,“結果通過動物實驗發現,一旦視網膜中央動脈被堵塞96分鐘后,眼睛就會不可逆轉的失明”。
羅盛康表示,96分鐘,意味著接受注射者需要在情況發生后,立即前往有資質的醫療機構進行影像檢查,發現視網膜動脈這一細如發絲似的血管里的堵塞處,然后利用特殊的溶解玻尿酸藥物注射到堵塞處,“基本上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目前國際范圍內也沒有視網膜動脈堵塞后成功復明的救治案例”。
除失明外,還可能出現類似羅玲這樣皮膚壞死,毀損的病患,醫院每年接診量是四五十個,去年創紀錄達60多例,有眼部皮膚壞死的,也有鼻子、下巴毀損的。小姑娘這種眼部皮膚壞死的最為兇險,因為注射物堵塞的血管,與視網膜動脈之間的距離往往就是毫厘之差。這也是孫中生教授每每發現類似病患,有種恨鐵不成鋼的憤懣。
醫院在為羅玲診斷清楚后,也用了玻尿酸溶解劑,用了擴張血管、改善皮膚營養的藥物,以期盡快將損傷降到最低。其實,這些費用已經超過她貪便宜,打的那針玻尿酸價格。
再說,沒有人知道打進體內的是不是玻尿酸。羅盛康、孫中生梳理來醫院接受治療搶救的患者發現,90%以上是所謂的微整形工作室惹禍,剩下的則是那些白天是做美容美發,拎著箱子就給人去注射的“走鬼檔”。這些人能說會道,遠比正規的醫生要懂得如何調動起愛美者的欲望。
不管注射者是什么性質,她們除欠缺操作技能容易導致毀容、致殘甚至致死事件外,這些工作室打進愛美者體內的東西究竟是什么,也存疑。在每年搶救的數十個案例中,醫院治療團隊發現過使用玻尿酸溶解酶溶解不了的事情,只能說明打進去的不是玻尿酸。
違規注射肉毒素
出現喉頭痙攣等高危狀況
除玻尿酸外,成分為注射用A型肉毒素的“瘦臉針”“除皺針”“瘦腿針”也盛行于微整形界。
注射肉毒素也是醫療行為,必須到正規醫療機構由專業醫生施行。據了解,注射肉毒素對藥物配置、劑量、注射位置、深度、角度有嚴格專業要求,這就要求醫生必須要有關于面部血管、神經、肌肉的知識,若由非專業人員用來歷不明的肉毒素進行不當施針,則可能會引起肌肉松弛麻痹,嚴重時可能會引發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危及生命健康的癥狀。
一名從業多年的整形科醫生告訴南都記者,肉毒素是一個生物制品,雖然經過了減毒,但用完剩余的藥液不能隨便扔,要經過專業處理,而個人工作室或小型美容院顯然沒有條件。
2016年,大批過期的假冒肉毒素流向地下整形美容領域時,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整形美容科曾收治注射后中毒的年輕人,滴度超量、過期肉毒素進入體內甚至引發喉頭痙攣等高危狀況。“最后我們是通過省衛計委、應急辦,從全國范圍急調抗毒血清來搶救。”羅盛康說,事后詢問患者的病史,得知注射物來自微整形工作室,想要維權時已經人去樓空。
打擊
廣東半年查獲違法案件47宗
移送司法機關案件25宗
中國整形美容協會2017年統計數據顯示,中國醫美行業市場規模已躍居世界第二,預計2019年每年整形人數超過2000萬人次。全國取得醫療美容機構許可資質的醫療機構已由2011年近5000家(包括綜合醫院的醫療美容科室、專科醫院、門診部、診所)增長至目前約9000家,每年以20%左右速度爆發式增長。
市場快速發育,擾亂市場的行為也增多。對于地下醫美領域愈演愈烈的致傷、致殘現象,國家、省、市相關部門也一直在重點打擊。去年5月18日,國家七個部委聯合發布《嚴厲打擊非法醫療美容專項行動方案》,對規范醫美行業、凈化醫美市場、完善醫美發展作出部署。去年7月份至12月份,廣東用半年時間立案查處醫療機構違法案件47宗,移送司法機關案件25宗。
“在醫療領域,無資質人員操作有創美容項目,使用不規范產品的問題比較普遍,前者涉及到非法行醫,后者直接是銷售醫療產品。”省衛計委綜合監督處處長馮惠強接受南都記者采訪時說,國家七部委發文后,廣東通過日常巡查、暗訪等對這些非法機構進行打擊,“對于達到司法處罰級別的案件,如兩次以上非法行醫,對患者人體造成嚴重傷害的案件,堅決移送司法機關處理”。
鏈接
注射玻尿酸、肉毒素等
屬于醫療美容范疇
《醫療美容服務管理辦法》明確規定:負責實施醫療美容項目的主診醫師須具有執業醫師資格,經執業醫師注冊機關注冊,還要求具有從事相關臨床學科工作經歷,經過醫療美容專業培訓或進修并合格或已從事醫療美容臨床工作1年以上。
對于從事醫療美容護理工作的人員,則須具有護士資格,并經護士注冊機關注冊,具有兩年以上護理工作經歷,經過醫療美容護理專業培訓或進修并合格或已從事醫療美容臨床護理工作6個月以上。
《醫療美容服務管理辦法》規定:實施醫療美容服務項目必須在相應的美容醫療機構或開設醫療美容科室的醫療機構中進行。也就是說,普通的酒店或住宅不符合執業環境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