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AF和ILAC聯合年會在滬召開
韓正孫大偉致辭 王鳳清出席
本報訊(記者 孫霞云 羅 莎) 10月20日至29日,國際認可論壇(IAF)和國際實驗室認可合作組織(ILAC)聯合年會在滬召開。上海市市長韓正,國家質檢總局副局長、國家認監委主任孫大偉于28日出席大會并致辭。
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CNAS)主任王鳳清,IAF、ILAC主席,國際標準化組織秘書長,國際電工委員會副主席和國際法制計量組織、國際計量局、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等國際組織的主要負責人,以及來自世界73個國家和經濟體的330多名代表參加了會議。
孫大偉介紹了中國認證認可工作的現狀。他說,中國政府高度重視認證認可和合格評定工作,堅持與國際接軌和從國情實際出發的原則,積極引入國際先進標準和評審準則,按照國際通行規則,建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國家認證認可體系。中國是認證認可國際合作與互認的積極參與者和倡導者。目前,中國已成為IAF、ILAC以及亞太區域全部認可多邊互認協議的簽署方,并積極參與相關活動,推動多邊互認機制的建立和發展。作為ILAC、IAF的成員,中國積極參與和支持I?鄄LAC、IAF建設多邊互認體系的活動。他向IAF國際多邊互認協議簽署12周年和ILAC國際多邊互認協議簽署10周年表示了祝賀。
ILAC和IAF是國際認證認可界的權威組織。長期以來,ILAC和IAF積極倡導在全球范圍內建立一致、有效的合格評定認可體系,形成國際多邊互認機制,促進認可的合格評定結果獲得廣泛的國際承認,從而達到減少貿易技術壁壘、促進國際經濟貿易發展的目的。1998年,IAF達成了世界上第一個認可領域多邊互認協議,2000年,I?鄄LAC達成了檢測和校準實驗室多邊互認協議。截至目前,ILAC和IAF多邊互認協議簽約機構分別增加至74個和48個。
IAF/ILAC聯合年會每年召開一次,旨在制修訂工作文件,討論認證認可技術問題,協調國際間各組織的關系,解決認證認可工作難題,探討認可發展的方向。本屆年會由中國認可機構CNAS承辦。
據了解,中國認可機構積極參與國際互認體系,覆蓋了國際范圍和亞太區域現有的全部認可多邊互認協議范圍,簽約認可機構所在國家或經濟體占有全球經濟總量的絕大部分。中國認可結果在國內外得到廣泛采信,認可的作用和影響不斷提升。截至2010年9月底,中國認可機構累計認可認證機構125個,認證機構在認可范圍內頒發的現行有效認證證書近53萬張,連續八年位居世界首位。累計認可實驗室4255個,居世界首位。累計認可檢查機構214個,在亞太地區名列前茅。《中國國門時報》